Q1、关于《如雪如山》的书名。
A、作者张天翼曾做出这样的解释,“雪白,山青。雪柔软,山坚固。雪几日就融了,山千年万载在那里。但是日常生活里的雪和山,是隔年雪一样冷飕飕的回忆,山一般沉重的死亡的阴翳,是摆脱不掉的隐痛,是不管你看不看,它永远在那里的无法忽视之物。”
Q2、本书的精华内容。
A1、《我只想坐下》中,重男轻女家庭的规训,让女主角詹立立变得羞涩而敏感。
“贤惠”这个形容词和詹立立爸爸所强调的“女孩子在外面要手脚勤快”其实都是传统社会对女性的道德评价,“贤惠”看似褒义,实则是一种束缚。
当女性结婚生子,一切付出似乎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
就像北京大学的戴锦华教授所说的,“她们一边是作为和男人一样的‘人',服务并献身于社会,全力地甚至是力不胜任地支撑着她们的‘半边天';另一边则是不言而喻地承担着女性的传统角色。”
A2、《春之盐》这个短篇故事讲述一位新手妈妈俪俪产后抑郁的经历。
A3、“雪”与“山”是女性隐秘的痛苦和沉重,也是两性关系的象征,“雪”代表柔弱飘摇的女性,“山”则代表在社会与家庭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男性。
《拜年》这篇故事就落笔于两性之间的互动。
作者通过这篇故事试图提出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女性该如何理解一个超出个体经验的另一半?又该如何与这样的另一半共处?
A4、我们要如何才能超脱个体经验的局限性,避免陷入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围城”呢?
在《纪念日》的故事中,作者给出了一种可能性的尝试。
A5、对于另一个自我、另一种生活的渴望与臆想,既是女性遭遇生活与婚姻围城时的应激反应,也根植于女性的意识深处。
类似的关于“她者”的想象,还出现在了《泳客》这篇故事中,主人公王沥沥在泳池初遇凌可花时,自己眼中的对方就像是一个完美的“陶器”:“她穿一身白,白泳衣,白泳帽,她身形很美,皮肤是淡淡的赭色,衬着白衣服,让人想起器型圆润的、良渚的陶器。”
和凌可花结识并交往过一阵之后,王沥沥再也没有见到过对方,但凌可花对王沥沥的影响却从未淡去。
及至故事的结尾,王沥沥在一个暴雨天跑到游泳馆,和馆内员工一同欢欣游泳。
无论是单纯地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更完美的“她者”,还是努力向对方靠拢,其实都源于女性对于自我重塑的内在渴望,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冲动,众多女性才能摆脱控制,在一段段汹涌的生活桎梏下巧妙缓转,最终走出囚禁自身的牢笼。
A6、在《如雪如山》这本书中,作者除了写女性自我价值的重塑,还书写了个体之间的相互扶持,人们牵起手来结成了相互取暖的同盟,闪耀出人性中的优秀品质。
S、《如雪如山》, 作者是青年女作家张天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