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感谢生命:从理解终点开始】人,是惧怕死亡的,死亡意味着分离。见喜欢的小动物死去,我们便不敢再养。见疼爱自己的亲友去世,我们后悔为什么不回去多一点⋯⋯
人,是忌讳谈论死亡的,死亡意味着丧气,人们称丧事,于是不喜有陵墓的地方,不喜参加丧礼。也因四与"死"近音而比较忌讳。
这里说的,更多是指咱们国人对死亡的态度,而不同国家又有所不同。但近年也改变了不少。上月,两会提案中,"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的议题令人眼前一亮。刚刚过去的清明,作为24节气里唯一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越来越被认可为中国感恩节,感恩前辈的付出,感谢生命⋯⋯
是的,我们应该感谢生命。
【感谢生命:从理解终点开始】
生命教育,需要从理解终点开始
人的一生有四个家庭,出生前母亲的子宫,出生后与父母联结的家园,结婚后与伴侣成立的家庭,死亡后的墓地。
大家喜闻乐见前三个,那是我们用很长时间去经历积累的生命历程,是一场与生命遇见的教育,唯有死亡是别离。于是回避着,隐晦的表达着。然而越回避,越无法回避。
在我读书时期,自杀极其罕见,然而现在时有发生,并越来越低龄,小到不上十岁。更多孩子有了逃学、网瘾、少年暴力……有孩子说:"我不知道活着为什么?于是选择自杀……家长们不能接受,也难理解,却忽视了一个普遍现象:我们对尊重生命的相关教育有一定欠缺。
谁不渴望意义带来的快乐,然而什么是死亡?孩子们不知道。大人往往通过时间和经历才有所认知,心性单纯的孩子又如何明白。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已经了解该领域的知识。从不当渠道和途径获得的负面经历与信息,会自然引起偏激、负面解读。
今天,生命教育如果从正面的死亡教育开始,告诉孩子们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不曲解,不轻视,都能体验生命的美好,也许是最合适的方式。
一次课堂上,有位教授说:年轻人有机会要多到三个地方:医院、殡仪馆和监狱,到了医院,你才知道健康是多大的财富。到了殡仪馆,你才觉得活着是多么美好。到了监狱,你才明白自由是多么可贵。
人生意义是宏观,无法用一个答案来解读。毕竟生命是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生命教育,需要从理解终点开始。
【感谢生命:从理解终点开始】理解终点再回到起点,方懂得感谢生命
懂得感谢生命的人,也能顾惜别人,学会感恩。生命可贵,并非可以轻视,生命渺小,每个人只有一次。
在西方,大多用优秀绘本,参加墓葬仪式,来教孩子们如何敬畏,也用人工智能技术孵化生命来感受生命不易。在东方,多以儒家孝道文化传递生命的意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即对生命的敬畏,就是最好的孝道。只是,我们是因为孝顺才必须珍惜吗?不是。是生活本身可贵。
作为个人,面对生命状态创造的美,都是非常好的过程。如何帮助自己更好的生活?只有一个分界线,你是想做还是不做?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会有许多遇见,会经历很多未知,但只要去经历,就能到达。只要我们迎接矛盾,走过矛盾,便学会怎样解决。如开车,会经历很多问题,但我们能回到家不是吗?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许多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可贵,但无论你是否读过别人的故事,你始终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珍爱自己是最好的活。
谢谢父母们给予的生命,为我们打开世界的大门。谢谢生命中的每一个遇见,我们因此而不断遇见自己,他人和未来⋯⋯
【感谢生命:从理解终点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