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小我”与“大我”

作者: 一枝简单的雏菊 | 来源:发表于2020-04-27 01:02 被阅读0次

    文/大李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最近的章节内容让我有点跳台,更侧重讲“修炼”。

    这章讲“拿的起放的下”,“小我”与“大我”,以及由“自我”引出的去中心化。

    看到一个书友评论“放下自我”是什么,真的是放下欲望吗?

    想了好久,个人观点,“自我”是一种观世界的角度,前面提到的宗教中的“寻”“伺”以及佛家的“我执”都是因为“自我”的影响太大了。

    放下欲望,我觉得作为普通芸芸众生是不可能的,放下责任亦是有违道德的,放下梦想亦是平庸黯淡的。而放下“自我”去以更大的视角去观世界又与佛家提倡的“观自在”和“观世音”相照应,不能完全的放下“自我”,因为那样不会有自省内察的慧眼。

    自我”是一种观世界的角度,而放下则是让我们要时不时的换个角度观世界。

    我是无神论者,也无宗教信仰。我们看似的简单的东西,里面其实更多的泛着智慧的光芒。

    书中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解释了个体和组织系统、“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我承认在读到这本书这章之前所理解的“小我”与“大我”更像是一种价值观所提到的两种不同理念,“大我”甚至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理想精神境界。

    今天对这个问题有所改观:

    它们都是“自我”的一种形式,如果说“自我”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那么“大我”是观看的时候一种引导着本体向上向高处抬头发展的趋势,是一种全局思想。

    为什么这样说,作者举了例子——“医患关系”不仅是只我们所认为的混乱或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纯粹的在“病”的基础下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当疾病出现时,一共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发现病的状况对症下药只治病的标;第二个,发现病因,什么行为导致的;第三个就开始从“病”转移到“人”身上了,即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致病的行为?第四层是最终溯源,这个人是怎样的人。

    虽然是在解释理论,但从分解过程中,可以引导思维从局部向整体转变。

    “从高层的自我和远大的志向出发去观察和思考,因为在那里,你总是对‘你是谁’和‘你的使命是什么’保持着清醒的意识。”

    虽然局部也很重要,但往往我们很难看清整体,而恰好“大我”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始终明确目标从而看到整体。

    这也会缓解一些纠结了。

    显然在书中在医生和病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都只在前两个层次,很少会有三四层次,这也是为什么需要这种思维的原因。

    你完成了U的上行段,许多事情都会发生,帮你实现你的目标,包括你原本不可能期望完成的目标。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

    那真正期待的状态又如何?

    “当你看清你在这里的使命时,世界会以一种魔术般的方式与你的目标相呼应。就好像你突然发现自己出现在舞台上,而戏剧的脚本也恰好是特地为你而创作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小我”与“大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he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