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厚重,便不威严。能向学则不固陋。行事当以忠信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
拙解:
简短几句话,却包涵了重要的哲学思想。
不重则不威,重指厚重,一个人如果没有厚重的学问,没有博学,那自然就孤陋寡闻,自然就固执己见,就不会有威仪,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凡君子必博学。我认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定是有厚度的,厚度的知识,厚度的修养,以及厚度的人际交往等等。
学则不固,学就像水一样,常学常新,常流常净,如果换做一潭死水,不久就会发臭,人亦也,不断新知识的学习才能削减自己的固陋,缺少了新鲜活水的补充,自己的思维也会像一潭死水一样,渐渐封闭于自己所知的一点知识,固执鄙陋。
主忠信。信,一个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信任为先,有了信任才会有更深层次的交往,任何事情应当忠信为先为主。
无有不如己者。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里的不如己者应该是各方面都不如己者,单纯一方面不如己者,很多时候都是朋友,三人行还有我师嘛。孔子这里应该是一种鞭策,首先自己自重,其次,亲近有圣贤者,有威严者,有仁德者。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如果周围多是优于自己的圣贤之人,那自然也会更快成为圣贤者,一个人成长环境的重要也有此意。
过则勿惮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有过错,有则改之,有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要勇于改过。简短五个字,但做起来却很难,人往往不愿在众人面前承认自己错误,不愿改之,所以,勇于改过也是人生课程之一。
这则思想,孔子告诫我们要自重,博学,忠信,亲师,勇于改过,都是毕生的课程啊!其中感触最深不重不威,博学而自重自生威严。
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先生说:“不要愁别人不知我,要愁我不知别人。”
拙解:
人之不己知,即怀才不遇,满身才华没有伯乐。作为老师,应尽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学生的伯乐先生,引领学生更高处发展。而患不知人也,则更不易。知人难知己更难。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里写道:“照镜子可以照见自己的相貌,如果这人的脸是歪的,天天照镜子,看惯了,就不觉得歪了。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有多丑,只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美。自命潇洒的帅哥找不见他本相的浮华和鄙俗,因为我们镜子里的”镜中人“总是自己心目中的“意中人”并不是自己的真实面目。”面貌尚且如此,何况人的本性呢!每个人自负为什么样子就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每个人都有不程度的自欺欺人,这就是所谓的妥协。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而更多时候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别人的不足,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别人。生活中太多这样的时刻,勉励自己改之改之。
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捷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辩证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拙解:
孔子认为君子求学应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吃饱饭和睡舒服,努力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做事勤勉,说话小心谨慎。做到这些可以算是好学了。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在孔子眼中,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吃饱饭居处安逸。很多人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忙碌着,这在儒家看来,只是碌碌无为而已。儒家教人的是要积极的入世,不仅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更要探寻生之为生的意义,推而广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这样的宏图大志来说,饮食饱足,居处安逸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今天,我们都在探讨首先是做好人,其次才是增长学问能力。学习不仅是为了有更舒适的生活,而是为了追寻人生的意义。好像现在,尤其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学习考大学就是为了寻求更好地生活,本着这样的目的但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发觉其中的意义。
谨言敏行,其实就是少说话多做事。不要将自己的话说满,不要八卦于一些有的没有的闲言,专注于自己的思考,精简言语,敏捷行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