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心理治疗从弗洛伊德开始,向来是以西方文化思潮作主导,从西至东,西学东用。但在过去二十年间,这个从西至东的发展方向发生了一个重大的逆转。东方佛教中的“禅修方法”,在西方的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及临床心理干预中被广泛地运用起来。目前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就有数百家医院或临床治疗中心将基于禅修中的内观训练(mindfulness ①training)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内观训练简单来说,是训练人学习“平心静气”地去觉知及观察自己的心智活动(mental activities)的生(产生)、住(停住)、异(变化)、灭(消失)的过程。透过这样的训练,明白到自己的心智活动的本质及缘起。(①为了区别于森田疗法中的内观疗法,也被译为“心智觉知”。——译者注)
虽然内观练习源于佛教的禅修,但西方的研究者和临床心理学家往往不釆用其宗教渊源,只是将内观训练的技术结合运用在临床心理干预的方案中,并以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内观疗法的疗效,探讨其有效的成分,并进一步发展完善该方法。过去十多年间,以内观为基础的各种认知疗法,已被应用于治疗边缘人格障碍、焦虑障碍及抑郁症等。近几年,内观训练背后的大脑机制,更吸引了不少大脑神经科学研究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成为现今西方临床和健康心理学中广受重视的一种临床干预模式。
目前,内观认知疗法已经获得各方面的实证研究支持。在我国文化中,民众对于佛教中的禅修或冥想原先就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事实上,在国内被广泛应用的森田疗法也包含了内观训练的成分,但缺乏的是对蕴含其中的有效方法和技术的科学研究。另外,内观认知疗法主要是采用团体治疗的方式,在我国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士严重缺乏的局面下,这样的方法就更值得重视和推广。这次首都师范大学的刘兴华老师带领着他的研究生合力翻译了《抑郁症的内观认知治疗》一书,将内观认知疗法介绍给国内的心理治疗师,我诚心地希望这本书能达成使命,为提升国人的身心健康做出一点贡献。
梁耀坚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2008年2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