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了古典文化。《易经》、《道德经》、《大学》、《中庸》都有仔细读过。不过要说最通俗易懂,最好理解的,还是《论语》。全文朗读过10遍以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开篇第一章,小时候上学的时候就会背了,但始终不解其意。
一、学习的快乐。
现在好多学生都把学习作为一种苦差事,他们感到学习太苦了,太压抑了,他们从学习中找不到任何乐趣,填鸭式的灌输,让他们更加反感。
也不怪,我们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现在游戏网络占据了孩子大多数的时间,剥夺了很多的注意力,内在缺乏一种精神力量,缺乏对于目标的执着追求。
我当时没有手机网络这一类乐趣,但有两个爱好,不需要别人督促,甚至别人不让我去做,我就会跟谁急。一个就是看《百家讲坛》,一个就是写文章。在浩瀚的历史当中遨游,满足了我极大的好奇心。用笔尖写下的文字,仿佛在自我对话自我疗愈。
孩子如果能培养一些其他方面的爱好,这样就会把注意力转向积极的事物方面。比如运动,读书,写作,画画 ,跳舞……当心里有一份坚定想要去做的事情,心性就定下来了,一切就会更好了。
二、交流的快乐。
没有人可以活成一座孤岛,人是需要交流的。可以让快乐加倍,可以让忧伤减半。
在过往的很多年里,我是一个非常闷的人。能够非常耐心的倾听别人的话,但是很少吐露心声。无论是喜悦还是忧伤,都放在心里,默默的去消化。
时间久了,就给人有了沉默寡言,不易亲近的印象。自己很少开心,时常闷闷不乐。
近两年渐渐打开自己了,尤其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当我愿意把心中的那份难过忧伤,向朋友诉说的时候,心情真的可以好很多。这是我之前一直没有这么做。
三、修养的快乐。
因为性格比较孤僻,所以常常陷在自我的世界里,当别人提出不一致的见解,或者对我的某些观点质疑的时候,我总是会表现的非常偏激,固执,不认错。
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表现,就是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哪怕别人可能是无心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在我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澜。
现在轻松多了,不会特别去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不会冥顽不灵,顽固不化,不会再去坚持自己,哪怕是错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