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作者: 好鬼 | 来源:发表于2016-11-08 10:34 被阅读0次

序(四)

        林语堂离我们不远,他所展现的是一个游走于世界的中国人的心灵,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诗歌传统的认识和品味。他不认为是是生活的点缀,他把诗歌称为中国人的宗教。今天,相比起古人,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生活物质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理解诗歌的内涵,理解诗歌的“精神与自然融为一体”呢?

       其实,诗意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给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

    汉代的人曾经说过:“诗者,天地之心。”汉代人眼中的“诗”主要是指《诗经》。天地如此壮阔,长天大地之间,生长着万物和人,天地山川的巨变,万物草木的生长,人的命运变迁和人生的细微动静,共同合力,凝聚成诗。在天地和时间之中,唯独人是“有灵”的,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壮观的天地和辽远的时间,一起涌进人的心灵,此刻,我们的那种感动就是诗意,把它表达出来就是诗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然而,在诗思澎湃,心灵像春水一样丰盈、润泽的时候,我们怎样做,才能把所思所感说出来、写出来?我们还是缺少一种表达方式。这时,中国的诗人们像林语堂前面所说的,向自然去“借”:“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春花,夏蝉,秋叶,冬雪,难道仅仅只是一种风景吗?不,在诗人笔下,它们转变成为一个个意象,成为诗人感情的寄托。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花一叶,一丘一壑,原本是安静的风景,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人心诗情。

       有了风景,有了诗情,有了意象,这种美好好就足够了吗?在中国诗歌里,还有意境。什么是意境呢?就是林语堂先生说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让人品位,让人沉湎。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先生特别推崇这个“真”字。这里的“真”,是一种性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我们的眼睛看见风景,我们的心灵产生波动,我们将心灵的感动和天地万物的活动融为一体,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唤醒自己,抵达最真实的自己——勇敢、坦率、真诚、天真,诗歌使我们触摸到内心不敢作假的人性。

相关文章

  • 诗论/诗论/

    《诗远文学》期刊/精品刊摘→ 诗论 文/诗远 笔写我诗心 诗心笔外吟。 九霄见高远 五岳显雄浑。

  • 诗论

    徐徐风雅行 苦苦楚辞吟 古文不解意 乐府总关情 胡歌燕舞临 唐诗宋词经 元曲识人和 戏剧通幽径

  • 诗论

    骚坛代代有才英,万变不离归性灵。 境界一开名句出,诗中本色自流馨。 2002.7(647)

  • 诗论

    诗论 近日在网上读了一些诗,也看了一些投稿,颇感不合章法。诗有诗律,词有词牌,不能乱来。写诗填...

  • 诗论

    1 每一首诗都有一个高度矗立在文字之外。更多的时候,决定这个高度的不是作者,而是读者。 2 我不能真的让你理解我的...

  • 诗论

    青莲出水叶存珠,叶下深根污泥中,开艳艳,合苑苑。恰似洛神生此间,悠悠沁香拂尘缘。踏马峥嵘岁月静,胯下战马已绯红,残...

  • 诗论

    古诗 幼时背过的,好 熟稔 新诗 第一次读到的,好 新鲜 还有一句不能说 新诗古诗 总是自己写的,最好 又熟稔,又新鲜

  • 诗论

    序(四) 林语堂离我们不远,他所展现的是一个游走于世界的中国人的心灵,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诗歌传统...

  • 诗论

    序(五) 让我们在回味一下汉代的那句“诗者,天地之心”。培育我们的“诗心”,需要从意象开始,意象是传递诗情、...

  • 诗论

    序(三) 我很喜欢中国作家中的林语堂老先生,他曾在著作《吾国与吾民》中说过一段关于诗歌的的 话——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ja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