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169062/8f3cf0ae18b2d29b.jpg)
(一)首任校长与创校校主的不了之了
一九二年十月,上海召开的厦大筹委会聘邓萃英为校长,其回京请辞教育部参事职务。一九二一年四月六日,厦门开校式在邓主持下隆重召开。同年五月三日,邓向陈嘉庚请辞。五月八日,上海《民国日报》发表了邓的辞职书。五月九日,厦大第一栋校舍奠基,嘉庚主持,校长缺席。
书中说原因有三:
①邓从北京带回时任大总统邓世昌为祝贺厦大成立而题赠的礼物:一匾一联。陈嘉庚拒绝悬挂。
②邓请美国人设计的校舍建造方案遭陈嘉庚否决。
③邓打算用办校经费购置农场,伺机转售以筹办校经费,被陈嘉庚否决。
值得一提的是,邓提出将其四个月的工资2500大洋敬捐厦大图书馆。陈嘉庚认为邓“以鸣其慷慨义愤,或者为升官钓誉,而不计利己损人及厦大前途之影响”,拒绝接受,同时希望邓暑假后不要再来“更幸”。
【阅至此处抚卷长叹:民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啊!陈嘉庚发家于新加坡只知经商不识国内时务,邓后为教育部次长有没有因往日睚眦必报心生报复之意?多么有个性的两个人啊。留洋回来的文人,经世致用攀龙附凤;闯荡南洋的商人,人格独立信念坚定。打油一首:
我办我的学,你当你的官。
合则同举业,分则两相安!】
(二)、卖掉大厦办厦大,改为国立不改名
厦大1921年成立时,蔡元培告诫陈嘉庚办大学“非财不举”,建议缓办。嘉庚很坚定:南侨多富贾,募捐没问题。然而先躯总是孤独的,以一己之力定位办一所“世界的大学”绝非易事。
1931年,嘉庚公司贷款到期无力偿还,债转股后变为小股东。嘉庚卖新加坡三座楼房,“出卖大厦,维持厦大”。
1935年1月,嘉庚公司一贫如洗无力支撑厦大。幸好在英国长大、求学的校长林文庆,在新加坡威望很高,历时一月募得善款二十五万,学校暂时得以延续。
1937年5月,嘉庚通过同乡之地缘、同行之业缘、同族之血缘再次募集资金以维持厦大运转,同时写信给蒋介石及曾任厦大首任教务长、时任福建教育厅厅长的郑贞文求救。
1937年7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核定,私立厦门大学正式改为国立。政府任命35岁的清华大学萨本栋教授任校长。
1939年9月3日,日军侵厦。萨校长决定学校不离开福建,迁往长汀。
1940年3月,福建国民政府主席陈仪办福建大学未获批,建议教育部长陈立夫:将厦大改为福建大学。
学生老师及侨界一致反对,嘉庚更是据理力争:
①厦大系地方之名,为何非得改其名?
②学校位于海岛,其名事关海权与海洋资源问题;
③目前厦门沦陷,此时改名好比多年前“台湾之放弃”,让敌寇怀疑我政府收复厦岛之坚决,厦门大学之名不能改。
由此,一百多年的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厦门大学成为了极少有的自始至终未曾改动过校名的高校。作者说,校名风波体现了一种从黄河流域到东南沿海的“坐不改名,行不改姓”的中原风骨与品格,一种已经内化于灵魂的敢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自强个性。
抚卷感叹:【大学者,大师也!民国的教育到底是有一种什么样的机制: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星耀苍穹的大师?选用了那么多才华横溢敢作敢为的大学校长?】
(三)独立人格的力量
陈嘉庚与近代中国很多名人有交集。如下联所说:
合公谊私情,送先生归舟万里
论勋劳物望,实中外在野一人
1906年孙中山在新加坡晚晴园建立了同盟会新加坡分会 。在此期间,孙中山经林文庆的介绍曾与陈嘉庚初次会面。有学者统计,在辛亥革命期间为革命捐款,数陈嘉庚居冠。
陈嘉庚曾钦佩“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汪曾为厦门大学校长的第一人选。后陈嘉庚向汪提出第一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陈嘉庚曾经看重蒋介石,曾为蒋之寿辰号召华侨买飞机作为贺礼。蒋也曾亲赠自己的手杖为陈所用。
陈嘉庚1940年抗战慰问期间走访延安。毛泽东称其“华侨首领,民族光辉”,1984年邓小平为《陈嘉庚画册》题写了这八个字。
1961年8月15日,陈嘉庚送葬执绋仪式,左边周恩来,右边朱德,牵引白苎绋带的还有:陈毅、陈伯达、张鼎丞、廖承志、习仲勋、沈钧儒、黄炎培、蔡廷锴、程潜。有挽联曰:
前半生兴学,后半生纾难
是一代正气,亦一代完人
陈嘉庚先生自己说:“余自前年因西南异动而攻击陈济棠;以提倡和平卖国,攻击汪精卫;以阻碍军运,攻击宋子良;以舞弊国帑,攻击孔祥熙;以腐污误国,攻击吴铁城、蒋鼎文、高凌百;以野心祸闽,攻击陈仪徐学禹;以教育党化,攻击陈立夫。呜呼,此岂余之好事哉!……不过激浊扬清,属余代表南侨职责,疾恶好善,出令爱国天性。”
掩卷长叹:【以前不知道什么是独立人格,现在依然不知道,但能感受到独立人格在乱世风云中产生的巨大力量。什么是信仰?信仰不是信某一个人,而是心中有某种尊重敬仰的理念,值得用一生去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