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问题:从小到大一直活在别人的期望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底下有个匿名的回答:大概就是一种看客的感觉吧。过的是别人希望自己过的生活,由于自己不愿意,于是开始失衡。
没有叛逆期,别人认为很听话,别人认为很懂事,别人认为很乖,全都是别人认为而已。
为了维护长期保持下来的形象,变成了两个自我,一个“别人喜欢的自己”和“冷漠的自己”,我花了很多时间学会让两个自己和平共处。
活在他人的期待里,就好像是过着别人的人生,没有了自己。
《无声告白》里的一句著名的话: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无声告白》中,玛丽琳和詹姆斯这对可怕的父母,把所有期望寄予长女莉迪亚身上。
莉迪亚的父亲是华人,他这一辈子都想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希望成为受欢迎的人;莉迪亚的母亲是美国人,母亲期望她力争上游,希望她取得成就,成为一名女医生。
然而这些期望与爱逐渐变成她肩头的负担。
在哥哥离开的前夕,莉迪亚终于承受不住重压。她感觉自己孤苦无依,再也没有能力继续满足父母的期望。
她想要做回自己,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
虽然痛苦、迷茫,但她决心已下,要向父母告白,要成为她自己——带着对自我的觉醒,她将小船划向了湖心,就再也没有回来……
直到最后,也没人知道她真正想要什么。
一直以来,跟多人都在默默接受周围的人在自己身上寄予的厚望。
为了不辜负父母的苦心抚养,要乖乖听话;为了对得起师友的耐心教导,要名列前茅;为了赶得上时代的前进巨轮,要出人头地。
不负所望有时候像一种如影随形的心理暗示,蛊惑自己硬生生地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样子。
好多期待,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去赶场,以值回出席这一生的昂贵票价。
当终于完成所有已经设定好的任务之后,竟也不知道下一步路应该怎么走。
二十出头时候的迷茫也大概就是这样,驶出了既定轨道,成了一列自主选择运行轨道的长途列车。陪伴自己的,只有一路无言的风景和遥远处未知的尽头。
想要冲破他人期望的束缚,又不知道去哪里找回迷失已久的自己。
卞之琳的《断章》里有这样一段话: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们总是很容易放大别人的幸福而局限了自己的可能性。其实不必盲目比较,也无需妄自菲薄,只需做好自己,便是最大的成绩。
因为当你在觉得别人好的时候,你的幸福,也在别人的眼里。
我们真的不必每天劳心伤神的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只要遵循自己的内心,怎样幸福都不过分。
愿你这一生,只活给自己,并且活出不止一生。
不管明天是晴天还是阴雨,都请在今晚入梦前,梳理好情绪。不要带着焦虑入睡,更不要带着自卑醒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