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央视纪录片旁白文案
1. 《航拍中国》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上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变了一副模样。
从身边的世界,到远方的家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50分钟的空中旅程,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从现在开始,和我们一起,天际遨游。
新疆,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份,相当于101 个北京的大小,南有昆仑山,北有阿尔泰山,中部是天山,这三座大山之间,环抱着中国最大的两个盆地,我们的空中旅程,从天山开启,探寻水孕育生命的奥秘。在海拔5000米之上,亲近博格达峰,在冰雪之中,造访天池,向西飞进新疆最大的草原。
比起山脉,河流似乎更经常被认为是文明的缘起,不过当我们谈论的是一座全长两千五百公里,横跨四国的巨大山系时,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新疆深居亚欧大陆中心,处于极度干旱的地带,天山上的近万条冰川,就像巨大的固体水库,储存了大量水源,从这里发源了370多条河流和众多湖泊。水,将这片干旱之地的命运彻底改变。
天格尔峰,海拔4562米,因为攀登难度较小,很多登山者的雪山之旅从这里开始,而他们的更高目标是135公里外的博格达峰。
在海拔5000米级别的高山中,博格达峰的攀登难度排名第二。大气环境的变化和频繁的人类活动,加速了冰川消融,为了保护冰川,博格达峰不再对外开放。或许,远眺而不去打扰,是欣赏它的最好方式。
绕行过博格达峰,我们会看到镶嵌在它北坡山腰上的天池。天池是典型的高山湖泊,海拔高度1900多米,依靠天山冰川融水和雨水,天池为下游河流提供水源补给。从高到低,大地逐渐描绘出一幅蓬勃的生命图景。
飞行到天山中部,一个巨大的山间盆地出现在眼前,这是仅次于呼伦贝尔的中国第二大草原。在平坦的草原上,一个小小的外力,就能改变河流的方向,由天山融水汇成的开都河,全长500多公里,拥有弯道一万多处,太阳落山时,只要找准最佳观赏点,人们甚至能同时看到9个太阳的倒影。
草原中隐藏着天鹅自然保护区,此时,正值天鹅繁殖季节,今年,又有100多只小天鹅在这里出生,小天鹅要在未来几个月里,学会飞行,冬天到来前,它们就要开启生命中第一次迁徙的旅程。喜马拉雅山将会是它们飞行途中的第一个挑战。
2.《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三、《风味人间》
环球同此凉热,边界逐渐模糊。然而,地球上多元的风土,依旧定时守信,孕育出多彩的食物,以古老的方式,静默的力量,帮助我们在日趋雷同的日常生活里,辨认对方,看清自己,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第一集《山海之间》
2.
从远古到今天,人类在这颗星球上,从未停止过迁移的脚步。有多少人远离故土,定居他乡,就有多少人追根溯源,寻找同族。食物也是如此,物种流传,食材碰撞,风味交融,造就多彩的饮食风貌。每一次,当我们追问自己来自何方,也开启了对风味的寻根之旅。
—第二集《落地生根》
3.
颗粒归仓,一家人都在,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第二集《落地生根》
4.
洪荒岁月的炉火阴灭,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最终都不着痕迹的投射在食物上,化作我们平凡的一日三餐,每一个仔细品味的人,都会心怀感念,余味无穷。
—第三集《落地生根》
5.
烹饪的起点在哪里,终点又在何处,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的答案,当食物被称作菜和肴,在这两个汉字及其组合变化之间,经历了无数心手合一的塑造,呈现出风味的千姿百态,刀工火候,五味调和,不仅是中国人处理食物的方法,更隐含着他们的烹饪审美和处世哲学。
—第四集《肴变万千》
6.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之上,一直都流传着风味的故事,关于师承,关于门派,关于琢磨,关于顿悟。无论置身繁华闹市,还是深居乡野陋巷,世上的滋味就这样流转于餐桌,交织在冷暖人间。
—第五集《江湖夜雨》
7.
原本是植物的自卫武器,却在不经意间为美食做了五彩斑斓的嫁衣,人类对香料的追逐,在地球上开辟出一条条路径,香气四溢,色彩纷呈,香味流转,气息交融,每一次相逢,都开启了人与食物的一场艳遇。
—第六集《香料歧路》
8.
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共同造就了一个叫家的地方,人因食物而聚,人不散,家就在,烟火人间,风味常存。
—第七集《万家灯火》
二、纪录片文案写法
评价一部纪录片是否足够惊艳,有许多个角度,其中,文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或许只有文字单独呈现在你面前,你才会发觉它的奇妙。
在这些文案中,我发现了三个特点。
第一,拟人化的语言。
例如,“第二天,冬肉在烟火气中苏醒,均匀脱水,表层缓慢转变为焦糖色,由表及里凝敛风味,悄然出香。”
又例如,“火腿上方,肥瘦相间,滋味醇和,是传统厨师无比珍视的部位,上方调和冰糖与蜜汁,蒸制4小时,这是火腿以主角身份的惊艳登场。”
拟人化的语言,我想最大的好处在于能缩短距离感。通过拟人化的语言赋予食物人类的情感表现。将食物单纯的变化,变成富有趣味的过程。
第二,极具画面感的描述。
文字的画面感,是文字特别重要的一个功能。
同时也特别考验文案工作者的功底。
在第一集的文案中,他们这样来描述美食诞生的过程。
“极致的味觉体验在羊胸口,刀锋过处,张力十足的油脂迎刃绽开,绵密浓烈,余香满口。”
“略硬的雌黄,绵润的雄膏,双剑合璧,直指人心,加姜丝、香醋耐心搅拌,让每一颗米粒都被膏黄包裹,趁热,一时异香满口,唯有一壶浓茶,才能将这满腔的肥甘化解于无形。”
迎刃绽开,绵密浓烈,满腔肥甘......这样的文字,我在深夜读来不由感到腹中雷鸣阵阵,口舌生津。
第三,四字短句多描述美食。
中国文字因长短和语调,有着一种韵律感。
四字短句用来描述美食诞生的过程想必是比较合适的。
一字两字三字,无法充分表达,四字或许最妙,抑扬顿挫,言尽而意味不绝。
幼嫩酥软,油脂丰沛,酸辣辛香,诸如词类词语,在读来朗朗上口的同时,也悄然间将那些画面勾画在你的脑海中。
而大脑中负责记忆的部分,被这些文字所牵动,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字的画面感。
三、农行的介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