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了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有好多人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原来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这么一回事。
说道家庭会伤人,永远绕不开一个问题:原生家庭。
貌似是个半流行起来没多久的新词,我特意百度了一下原生家庭这个词:原生家庭是指生活于父母的家庭,儿女还未组成新生家庭,这样的家庭便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结构说白了就是你原装的家,你的生产厂家。
不知道为什么,从上学开始,明明连字都不认识的时刻开始,一说家的比喻造句等等的一切,老师最先纠正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充满爱的地方,后来所有的孩子在小作文里都是家是港湾,家有多温暖,尽管那时候我们不知道到底啥是港湾啥是温暖,只知道这么写是对的,别人也都这么写。
可是近些年,开始重视起来了原生家庭的一些问题。
在我观察身边人之后,我也发现一个他们的原生家庭最致命的问题:不接受原生家庭会伤人的这一说法,拒绝和你沟通家庭究竟是怎么伤害你的并且拒绝改变仍然继续伤害你。
这也许是最致命的,就像一个人,已经病了却拒绝看医生找病因,这样不健康的家庭就这样的传染下去,子女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我家的一个亲属,家里两个儿子,从小散养,说好听了叫自由生长,动不动扯着嗓门骂一通,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生了一个女孩,教育的方法就是没方法,孩子淘气了拽着胳膊拎过来踢两脚,大伙看了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是别人家的事。这样只是在接受原生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从未发现它在伤害自己,自己也在伤害别人。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孩子最先开始的是模仿大人,人在一起时间长会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将这些行为学来,为他的原生家庭带来伤痛。
原生家庭的思维模式带来的自卑与敏感焦虑。
在上高中的时候,隔壁寝室住了一个女孩,本来性格是那种大大咧咧很活泼的,但好多时候自己要故意压制着自己,说话做事要小心翼翼,甚至有时候连表情都要小心翼翼。她的家庭很是不幸福,妈妈去世的早,父亲再婚了又生了一个孩子,自父亲再婚后就不爱管她了,继母更是不愿意关照她,在物质上也没有好的待遇,每个月的生活费是我们的零头,不敢买任何东西,攒一点钱只敢买不超过五十快钱的衣服,稍微花多一点就会遭到电话那头的谩骂。不敢和大家出去玩,不敢去逛街,和别人聊天总是怕自己哪句话说错了惹得别人不高兴,别人无意说了什么心里会琢磨对方说的什么意思,是不是在说自己。
经常会看到她自己一个人坐在那儿发呆,怕她自己东想西想的把她拽过来聊天,一聊到哪里又有什么好吃的了她会马上避开,装作去厕所或者下楼打水去,谁买了新的衣服回来照镜子她也会低头装作没看到,从来不让别人帮自己带饭,大多时候她的饭只是简单对付一口。家里对她的教育就是别跟别人比,比不起,所以她只能远离身边的人,认为自己比别人矮一截,永远不如人,干什么都是做的没别人好,永远没别人优秀。
别总告诉孩子你不如别人,这不是最好的鼓励方式。
家事是最难解决的,自古就有“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些说法,再者听过最多的话就是“谁家不这样”“谁过的容易”......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孩子都会听过一句话:你看谁谁家的孩子,学习好又懂事,还会来事儿,哪像你......人家......,身为父母,当初可以选择你去不去要这个孩子,而孩子不能选择,你永远是他的父母,有一次我听见有个小孩大声的反对他的妈妈:你看别人家的家长,富二代还有的当领导,都是父母,差距咋这么大呢?这句话说完我挺想乐的,小孩太可爱了,妈妈当时什么也没说。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我妈没事儿总说我亲戚家的姐姐多优秀,学习好,在学校人缘好,老师两口子都是任课老师,争着抢她到自己的班,学校比赛证书拿的又多,我就这么听着这些话。后来有一次,正值叛逆期的我终于爆发了,大声跟我妈喊到:啥都比我好以后你让她给你当姑娘去,让她给你养老别找我!自那之后,很多年我们没因为这种话题吵过架。小的时候我大姨有一次来我家,说我姐姐回家会跟她说妈妈我今天在学校又有什么新鲜的事情了,我以前也会跟他们说,直到有一次我收到的话是:在学校那些没用的事儿别老说,上学去了还是玩儿去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就是这么被比着过的,就是这么不如人。
面对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也是摆脱掉的最佳方案。
人在面对一些自己不愿意面对的问题时都会选择性的逃避,面对种种的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总有逃不了的时候,说是摆脱不了问题不如说不能去放弃这个家庭的人,因为这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与这个家的关联是因为他们的存在。
在有选择能力之前,我们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只能让自己不断的去改变,变得真的强,让自己努力去过另一种生活,融入到新的圈子里,用阳光去除掉这些阴暗。成长的过程就是接受与改变,重新塑造强大的自己。打破这些原生家庭的障碍需要我们有大量的勇气说“不”,再说“不”的同时会发现你可以做到更好的,不要让这些灾难真的折了你的翅膀,只有真的学会飞翔后你才知道有光的地方到底有多明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