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人,一生得益于童年的温暖与快乐:而不幸的人,却用自己的一生去弥补童年。
幼时的成长塑造长大的性格特点。
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的背后,却是无数农村父母的背井离乡,与子女之间的相隔千里。正因为是如此之普及,在农村能不是留守儿童反而成为罕见的事情。
全国妇联2013年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至少有6102.55万人,超全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央视曾报道称,现在中国有7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2000万生活在贫困线下,1300万没有获得户籍登记。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半数,比例高达56.17%。
时代的飞速发展而将留守儿童这一群人完全抛却在脑后,而这群肆意生长着的人终将又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士,带来犯罪与暴力。
农村和东南沿海城市之间存在的巨大经济落差,吸引了无数的农村人抛家弃口去往大城市,这是无奈之举,也是心酸之举。
大多数的父母能有的只是几通电话。每次只是差钱吗,学习认真吗,等问题,无法关注于孩子的成长,而将抚育的责任转交给上一辈。而上一辈对比父母更是无能为力,大多数的农村老人只有小学的文化水平,对教育更是一窍不通,只能维持着孩子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对孩子无限的溺爱,尽可能地满足其要求。
而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完全缺失,就只能依赖于学校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好坏就完全决定了孩子的未来。所以没有家庭的教育,有的只能是爷爷奶奶辈的溺爱,孩子缺少了一种父母的保护与激励。在生活中,缺少正向的激励。本身自身家庭的贫穷和父母的远离,会让幼小的孩子更加自卑,他们会怯弱,畏缩。爷爷奶奶繁重的农务的忙不过来,更加不可能带孩子去见世面去与外人打交道。孩子就沉浸在自己和电视的世界中,而丧失自信。而自卑的小孩,在课堂上也更加引起老师的关注,只能成为在教室中最默默无闻的那一个,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和老师同学交流,封闭的自我带来的必然是成绩的落后,而成绩的不好又进一步导致小孩的自卑。
这样的小孩得到的评价永远都是听话,不会闯祸不会违反老师的话,可也无所长,无所记忆,在人群中永远是光亮下的那一抹恨不得自己不存在的阴影。内心的深处的自卑与怯弱时时撕咬着自己的内心,渴望着正面的爱与激励,可怯弱却永远相伴。大概率的父母还会为自己明智的选择而暗自高兴,炫耀着自己既能赚到钱和孩子也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没有花费多少精力,就长这么大了。怯弱的他只能在以后成长的过程中,伪装着听话的面具,与自己内心的自卑一点点抗争,用余生来弥补童年。
而还有的留守儿童,则走向一个方面,从小就是最调皮的,有着原始的野性,从来不服从于课堂的束缚。没有父母的管教,爷爷奶奶的溺爱,尽可能地发挥着自己的天性。他们是村里的孩子王,打架斗殴无所不及,是老师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与学习更是毫不相关。可在当时的我们看来,他们又是最勇敢的一群人,自由的生长,追求着自己想做的任何事,随性而活。他们没有上一种的畏缩与自卑,有的是桀骜和反叛。慢慢地成长分流,他们大多更早走向社会,有的再次步了父母的后城,有的早早在社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果野草在社会上拼命生长。
留守带来的家庭缺失,不单单体现在接受的教育程度上,更多的是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影响,长期的父爱母爱的缺乏导致孩子心理成长的不健全。而孩子越来越长大,越来越发现童年的那段缺失与烙印,可能会影响自己一生的决定。
而更多的留守儿童长大后不可避免的又走向了父母的后路,又将塑造下一代的留守儿童。经济的飞速发展,榨干了一代农民工的血汗,他们将自己的一生投身到了社会的巨大齿轮中,而社会又留给了他们什么?破碎的家庭,缺爱的孩子,微薄的积蓄,却面对着房价物价越来越高的时代。
而留守的孩子,少部分艰难地挣脱原来的道路,卑微地在城市求生存,以为自己能摆脱父辈的命运,可是到头来依然不能在城市留下属于自己的片砖片瓦;而一部分就完全步着父母的后路,从事着最低端的产业,而和自己孩子的两地分居,过着没有未来的生活,无力改变,只能就这样一代代循环;而有的就会直接走向了犯罪道路,用最原始的手段与本能去赚取财富,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肆意,打破一切的束缚,无视社会的规则与法律,尽情满足自己的需要,最终难免在铁窗中度过余生。
牧羊一生,赚够钱,结婚生小孩,再牧羊,无穷匮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