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7日 周日 晴 凉爽
这几天陆续把师太的另外三本书看完了:《假使苏西堕落》、《心扉的信》和《那男孩》
一、
“一夫一妻,平实地生活,生一两个孩子,两女或一子一女都好,家人须时时伴在身边。”
“星期天还得陪伯母喝茶,过时过节买了礼物上去讨好,三姑六婆意见多多,婚后不时有亲戚前来串门……半生过去不知有没有好好谈过一次半次心,照样生了女婴嫌没有男孙,添了男孩又说男女都无所谓,总之不愿给媳妇占半点苦劳,除非同他们死斗,可是实在放不下自尊心。”
朱立生会老,那又如何,苏西一样会老,只是快慢而已。又有什么可担心的,正如苏西说得也许不久后朱立生会看上更年轻漂亮的女子而舍弃了苏西,又或者苏西会中途得了什么疑难杂症。确如苏西之意,人生充满了变数。又有什么可计划的呢?这一刻,你的心是怎么决定的,请跟着你的心走吧。
我喜欢堕落的苏西。
二、
“这年头,谁也不愿意长时期供养另一个人的衣食住行,有能力的人,恐怕也会挑选些名气、活泼些、明媚些、年轻一点的女性。”
“你要是知道每个人都有寂寞的时候,你就不介意接受寂寥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好好忍耐,学会独处。”
贯穿其中的,是守丹从十二岁开始,一直在给杂志信箱主持人心扉写信,每一封都有回复。
于新生,意味着守丹告别孤苦童年的新生。他们结婚。新生爱她,想要知道她的全部。一翻调查后才知,信箱早就停办。
实际上,这些年,写信的是她,复信的也是她,心扉即守丹本人。她即是她自己最好的朋友。
于新生静静地站着,轻轻地落下泪来。
本来写信给自己好比写日记,是一种抒发情绪的方式。只是守丹一本正经的把信贴上邮票寄出,又寄回自己,可见她是多么渴望与外人沟通。
往后,复信的人是于新生。每天一封信,直到二十多年后,守丹去世。
亦舒笔下的世界,人与人之间,均是深情而不纠缠。男人是真正的君子,爱而不暴力。
亦舒的婚姻观,“……共同生活,一起欢笑,又共度患难,人生虽然孤苦,你们两人有商有量,互敬互爱,必觉幸福,唯有人同人之间最好维持一个适当距离,像他不愿说的事,切记寻根究底,还有,最好尊重对方生活方式,莫加干涉,互相尊重。”
三、
一如既往地,故事一开始看不出背景年代,只知道女主陈枚生活平稳,家境不错,一家都是有素质的人。但读着读着就知道这是个现代的故事。
陈枚是幸运的人,仿佛凡事都有人护其周全。聪明明媚的少女,未经世事,却总觉得对生活就那样淡淡的,不慌不忙,不乏追求者,但对爱情,她是有主见的,最终爱上的已有两个孩子的王立伟。而“事业有成”的王立伟在生意失败后还能让少妻阿枚在生活上毫发无损,过着从前的生活。免了她牵连担责,免了她物质受损,可世上哪有如此精明的人,让心爱的人不被损伤?他如何也免不了她内心看似已无痕迹却不可避开的伤痛。他不告而别,或许是为她好,毕竟他们只举行了婚礼,没有成为正式的夫妻。我猜她肯定是有不甘的,她更愿意跟他同甘苦。我猜她肯定是有不舍的,她把自己身心交给他没留后路。
亦舒就是亦舒,续起事来,哪怕天大,业只是不加过多渲染,平实而语言简练,可是陈枚最后那种憋闷和崩溃的感觉依然能钻出纸外,惹的读故事的人心中不坦,期待峰回路转。然而,没有。
看到最后,王立伟的大儿子王皓竟然是枚弟。经过故事中过渡角色来解释,单独来看这一段,又觉得像豪门复仇记。只觉得王皓一路成长惹人心疼,也便能理解他超出年龄的成熟和偶尔惹事的原因。但不得不感慨,亦舒笔下的人物,好似都是幸运之人,他们都能得到眷顾,在失败和磨难时,有人相助。可是现实却不及书中完美,总会有人落井下石,也总是有人被失败打倒。
总觉得亦舒的文字,喜欢留白。很多她没说,又仿佛说了许多,没有很完美,却觉得最真实。陈枚对母亲有不满,她可能觉得母亲虚伪,但作为读着却并不恨她这位母亲,她的包容和忍耐并非常人。她的母亲,其实是最通透之人。
亦舒说:我只想讲故事,并不想讲道理。这个故事,不荡气回肠,但也引人入胜。没讲道理,是因为生活中,一切其实都无道理可讲。也或许,很多时候不去讲道理反而更容易好好走下去。
*歪个楼,师太的短篇小说在各大公号看过不少,长篇才看这五本。粗鄙观后感总结如下:
1. 主角都是些思想独立心思缜密的新女性;
2. 青春飞扬,面容姣好,至少身材曼妙;
3. 各种天降奇财,但老娘就是不稀罕;
4. 各种天降奇缘,但老娘要做寄几,男主爱的就是老娘的special;
5. 师太就是师太,金句不断,不胜枚举。
还有几本想看:《印度墨》、《银女》、《玫瑰的故事》、《圆舞》、《喜宝》、《承欢记》、《香雪海》……
其实我买了很多书,其实我还有很多书没看。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