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译文】
太宰向子贡问道:“孔老先生是位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
子贡说:“这本来是老天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的呀。”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因为贫穷困苦,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君子需要这么多的技艺吗?不需要!”
子贡用了一个“又”字,把圣与多能分开了,他暗示大宰:多能和圣是两码事。
我们都知道,孔子具备很多种能力,
他可以做老师,教弟子学习六艺;
还会管理政事,做财务;
会办丧事;
还会经营畜牧业;
还能应对国之外交,等等,学识非常广博。
大宰认为多才多能,见闻广博,有很多神奇的本领,这就是圣人了。而子贡回答“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说夫子本来就是天所成就的圣人,而且又多能。子贡认为不能以多能为圣人,圣人虽然必定多能,但多能并不是圣人的本质所在,道德才是成为圣人的必要条件。
儒家所承许的圣人,是像尧舜与商汤、周文王、周公等,再到孔子,他们向内开发出了性德,对外可以治世以利天下,是内圣外王的道德圣人。
“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才能和德行是不同的,但是一般的人,却难于辨别,通通谓之贤人,所以,就看错了人,容易失人。
所以,大宰的问题,就是我们一般人的问题,我们一般人看到人有才能,就觉得羡慕很耀眼,很容易被一些外在的,所谓的一些圣迹所迷惑,被一些所谓的才华所炫目,反而忽视了评价判断这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实际上是道德,
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严重的都是那种才有余而德不足的人,他们最后都导致亡国、亡家的例子,在历史上也是数不胜数。
因为君子有才,他会挟才以为善;而小人有才呢,就容易挟才以为恶了。
所以如果不了解能力和德行的差别,直接认为有能力的人就是可以信赖的、可以依赖的人,而不去观察他的品德,那么这样的见解,对我们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
司马光最终提出来用人之道,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而德胜才呢,谓之君子;才胜于德呢,就称之为小人。”
夫子听到了子贡与大宰的对话,他并没有接受大宰对他是圣人的这个评价,但他认可了自己是多能这一点。他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多能的时候,说不是因为自己是圣人,而是由于自己少时贫贱,没有为政府所任用,所以才多能鄙事。因为生在贫穷的家庭,反而成为了夫子成就很多能力的因缘和动力
君子未必要少也贱,但他必须要识人间疾苦、体贴民意,做好洒扫应对的小事,无形当中就垫定了做大事的基础。
作为在上位的人品德比技能更重要,修身养性,这才是君子的第一根本。
这一章由为政的大宰发问而引起了一段对话,听上去云淡风清,却又情境无限。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夫子博学广大极致的谦卑,子贡辩才无碍和他对他老师无比的依仰。这样的对话,好像可以跨越千年,温暖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