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展讯」花红五月一一三人花鸟画作品展

「展讯」花红五月一一三人花鸟画作品展

作者: why9838 | 来源:发表于2020-05-20 13:09 被阅读0次

    「展讯」花红五月一一三人花鸟画作品展

    景德美术馆展讯

    花红五月一一三人花鸟画作品展

    参展艺术家: 冯少胜、纵丰利、田步石

    参展作品: 每人20幅国画或瓷画

    艺术总顾问: 周华君(中国著名花鸟画家、旅法画家)

    学术主持: 吕金泉(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艺术顾问: 柯和根(上海师大教授、硕导、景德镇画院院长)

    策展: 何笠农(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工艺美术师)

    统筹: 金 仲(景德美术馆馆长)

    展览时间: 2020年5月23一一30日

    展览地点: 景德美术馆(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

    主办: 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

    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

    景德镇画院

    承办: 景德美术馆

    江苏电视台荔枝艺术馆

    协办: 景德镇仲安陶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前言

    一场名为“花红五月——三人花鸟画作品展”将于5月23日开幕。这场展览意味着瓷都艺术市场开始复苏。

    冯少胜、纵丰利和田步石,他们功底深厚,追求文人写意境界,攻纸画也攻瓷画,又各有风格特色,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创作风貌。

    三位艺术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各有各的性格。景德镇籍艺术家冯少胜曾为艺术外出游学十年;安徽萧县籍画家纵丰利成长于楚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交汇之地,继承龙城画派精神而又不拘泥于古;南京籍画家田步石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年少从艺,曾投身行伍,又进入著名传媒机构工作,阅遍世事人心,而初心仍在。

    通过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到不同生命力的绽放,看到内在释放的能量,看到美对人性的拯救:使人有反省,有渴望,有向往,有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在后疫情时代来临的时候,这次三人作品展凸显出延续文人画传统的价值和意义。

    艺术可以用来战胜苦难。列夫•托尔斯泰在1886年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们应当做什么?》。其中写道:以精神劳作为他人服务的人,永远要为完成这事业而受苦。因为只有在痛苦与烦恼中才能产生高尚的精神。

    疫情期间,艺术市场和艺术家同样受到影响。但这三位画家静水流深,笔耕不辍,反而创作出了一批优秀作品。

    “花红五月——三人花鸟画作品展”将展出的都是三位画家的精品佳作,具有鲜明代表性,审美价值很高。特别是通过他们的瓷本作品,可以审视纸画和瓷画两者间的关系,看到目前陶瓷创作的动态和走向。

    策展人金仲介绍说,市场上对三位画家的展览有期待,很早就开始筹备,原本定在春节期间举办,因为疫情而搁置。现在我国已经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平稳顺利,艺术市场也开始复苏。

    花红五月,现在展览正是时候。

    艺术家简历 ABOUT THE ARTIST

    冯少胜

    号珠山瘦竹。1959年10月出生于江西景德镇,198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中国十佳民间艺人,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2009年——2010年应邀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在日期间进行陶艺讲学、陶艺研究和陶艺制作、陶艺展览。

    冯少胜作品欣赏

    创作作品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和国画家、瓷画家冯少胜的一次对话

    主持/金仲 嘉宾/冯少胜 文案/石楠

    对话人:冯少胜,金仲 石楠

    一、工艺是为艺术服务

    石楠:冯老师,咱们十年未见了吧?这十年,你上北京,去山东,到海外,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出去?

    金仲:其实十年前冯老师就很有成就了,积淀深厚,艺术感觉也和人不一样。当时出去,有人不理解,正是市场好的时候,而他的名气还在上升。

    冯少胜:人都是自己成就自己,认准一条道就要走到黑。当时对自己、对环境很不满意,也有疑问,意识到一个问题,要想真正让自己满意,要从艺术传统的根上去寻找、去弥补,所以才会出去。

    金仲:我理解冯老师。千年瓷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但从全国范围看,并不是文化艺术高地。一条腿站不住,也走不远。

    石楠:冯老师,你长期练书法、攻国画是有这方面原因吧?

    冯少胜:我很早就喜欢书法、国画。艺术是精神性东西,没有文化积累,没有精神高度,搞创作是纸上谈兵。当我和那些老师、大家互动时候,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什么是文脉,什么是传统。言谈举止之间,起笔落笔之间,个性魅力、心灵状态都展现出来,那种形、意、神的融合,真是给人享受,给人启发。

    金仲:纸本也好,瓷本也好,咱们中国人拿它来表达精神。中国历来讲求形而上,讲求“道”,苏东坡他们搞出文人画来,就是想表现自我,表现自我精神上东西。

    石楠:金总懂传统,难怪以前和冯老师“一见钟情”。

    金仲:我和冯老师投缘。他有理想,为了理想甘愿放弃物质,并把精神上的磨砺当作享受,这很感染我。说实话,他一开始是让我惊讶。有人曾开玩笑说他,要是个个都像你这样,师傅们没饭吃了。

    冯少胜:这是玩笑话,不能当真。

    金仲:不能完全说是玩笑。比方说,从选泥料、拉胚到最后的烧成,你都能做得很好,打破了工序界限,在材料和工艺上造诣很深,很少有人能做到。他对材料的感觉和理解,转化成艺术感觉的一部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冯少胜:我认为,工艺是为艺术服务的。材料和工艺是创作的工具和手段,最终目的是把情感、感觉表现出来,让人们得到美的享受。景德镇对陶瓷材料工艺的认识可谓博大精深,当然需要去继承,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工具传统和艺术传统分清楚。

    二、艺术应该求极致

    石楠:我看冯老师创作的类型很多,青花、汾水、釉里红、影青、雕刻、综合装饰………有的被国外藏家收藏,有的被文化机构馆藏,厉害。

    金仲:冯老师的陶瓷语言丰富,作品既有陶瓷味道又有艺术气息。他颜色釉也玩得早,自己有球磨机弄釉料;八几年就开始钻研柴窑,现在他家里还有窑,自己烧。

    石楠:冯老师,几年前在日本熊本你的陶艺个展影响很大,听说日本著名人间国宝井上万一主动要求和你合影,有这回事吧?

    冯少胜:嗯,这是一个没想到的插曲。日本人对艺术的爱好和尊重,是发自内心的,他们对艺术的态度值得学习。

    日本人追求极致。他们把材料看作有生命的东西,敬畏且尊重,他们的创作是在和有灵魂的东西互动,直到自己感觉的尽头,能力的极限。

    金仲:冯老师也是追求极致的人。他本可一招鲜吃遍天,早些年时候,光釉里红就不得了,可他偏偏很多门类都精深,好奇、不满足。

    冯少胜:我不想被限制住。在不同类型创作过程中,你的艺术感觉不停被丰富,时间、空间、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能捕捉到很多。

    石楠:万物有灵,物我合一,这是通向极致的状态呵。日本人能把很多平常事物变成艺术,他们有种献祭精神,愿意把自己交出去,虔诚、毫无保留。

    金仲:把生命交给艺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况且能真正理解的又有多少?我觉得冯老师真是把自己交出去了。为了心中理想,放弃名利,到处求学求教,去碰撞,去吸取,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少胜上下而求索”啊。

    三、走属于自己的路

    石楠:金总,和十年前比,你觉得冯老师变化大不?

    金仲:变化不小,特别是他的内在和思想。我也更喜欢他的作品。十年后归来,不仅原有的还在,还拓展了、上升了。我特别喜欢他的国画,他画了有四十多年。十年前,外面有名的国画家这样评价他:“嗯,画得娴熟”。现在呢,他们评价说:“冯老师,你画得好了。”

    冯少胜:老话说“名师出高徒”,这不太对。应该是“明师出高徒”,“明白”的“明”。当年出去,就是要让自己“明白”,不被现实把自己固定住,真正找到文化传统根,然后在此基础上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出来。

    金仲:可以说,冯老师已经有了自己的路,也很有高度。

    石楠:现在回头看,估计很多人会羡慕冯老师走过的路,理解的人也会多起来。

    金仲:冯老师是大能: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推陈出新。你都不知道他能创作出多少好东西来,会的东西那么多,每样都厉害。景德镇很少有这样的艺术家。他现在还在朝前走,了不得。

    石楠:我觉得清末民初大学者王国维提出来的三重境界说,可以解释像冯老师的精神道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金仲:噢,没错。这重境界是说人要排除干扰,追求要高远,能忍受孤独寂寞。

    冯少胜:这话不差。我1978年进到瓷厂,那时也没人督促,自己一个人苦学苦练,在那里搞了差不多二十年,期间考大学,又接着搞。苦是苦得很。

    金仲: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要执着坚持,无怨无悔。我觉得也吻合冯老师,这是我亲眼看到过的。

    四十多年下来,冯少胜老师到了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初他立志追求的,在足够的积累和努力后,不经意间已实现了,创作上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

    像这次疫情期间,他丝毫没有波动,和往常一样宅在家里搞创作,出了不少好作品。

    石楠:果然,这世上没有白走的路。蓦然回首,冯老师已在灯火阑珊处。

    冯少胜:二位过奖了,喝茶,喝茶!

    艺术家简历 ABOUT THE ARTIST

    纵丰利

    号:半觉,南海楼主。皖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入著名书画家欧阳龙先生门下学习书画。二零壹壹年到景德镇学陶瓷书画。为自由书画者。

    纵丰利作品欣赏

    创作作品

    质沿古意 文变今情

    ------纵丰利瓷画作品鉴赏

    冲淡、清雅、洗练、中正是纵丰利瓷画给观者的第一感觉。画面典雅、意境空灵,笔墨不多却生动意趣、风流自得。细细研读其作品,无论是构图、还是用笔、或是象形和赋彩,均可见规范和师传。紫藤意态高贵而不娇媚,竹子风姿清妙而不冷艳,梅花骨格清奇而不傲世,兰叶体态万千而不脂粉。他的作品从传统绘画中而入,却能从当下审美而出,有画中之景,景外之意,还有意外之妙。冲淡中见精神,洗练中见功力,可谓“质沿古意,文变今情”。

    纵丰利1962年生于书画之乡安徽萧县,号:道山人、半觉, 1980年拜著名书画家欧阳龙先生为师,潜心学习写意花鸟画和书法,在艺坛耕耘数十年。他的画格调清新、风格雅趣、笔法洗练、意韵悠长。作品在许多刊物上发表并被多家博物馆、画廊收藏。

    随着纵丰利在国画领域的笔耕和感悟,他想突破宣纸载体的框架和范式,希望用新的载体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此自己主动转型和挑战自我。2011年,他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成为“景漂”职业画家,在瓷上进行国画实践性写作,把平面的艺术融入立体的瓷器绘画艺术。

    如何将写意画与瓷器更完美的展现出来?这是纵丰利来到景德镇后关注的课题。他虚心向景德镇艺人学习,了解瓷器相关知识、中国传统器物文化体系和传统器物的鉴赏等,熟悉瓷绘材料料性,与此同时进行瓷绘创作实践。把利用素坯进行青花、青花釉里红创作,并进行高温颜色釉绘画实践,把传统国画的笔墨和意趣融入瓷画创作,又注意突破纸质载体平面空间的局限,更加突出画面感、层次感。他的创作在物与我、笔与墨、文与质、意与情等角度着力,受到了景德镇业界的肯定及国画同行的赞赏。

    一、物与我

    在人类文明和心智发展过程中,对世间万物的体认既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结果,又是人类与自然相处、师法自然的记录和表达。器物如此,音乐与绘画艺术亦如此。宋代《宣和画谱 卷十五》花鸟叙论:“五行之精,粹于天地之间,阴阳一嘘而敷荣,一吸而揫敛,则葩华秀茂,见于百卉众木者,不可胜计。其自形自色,虽造物未尝庸心,而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

    一般来说,画家的创作过程和观者的欣赏过程,其实都涉及到“物与我”的关系。一方面是物于我的存在、物于我的同在、物于我的意在;另一方面是我对物的观照、我对物的态度、我对物的情怀。所以说绘画既是“应物象形”的过程,也是“心得外化”的雅趣。画者于创作中可抒发物我对望之景,观者于画中可起物我相悦之意。

    《庄子.人间世》:“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乘物、游心、养中就清楚表明物与我的密切关连,这种哲学思想也反映在中国传统文艺中。中国传统绘画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通过对物象的描绘,借以表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真情实感,以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而在《庄子.天道》中,庄子更是明确指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这种“人乐”和“天乐”在绘画创作旨趣中更是一种至高的追求和法则。花鸟画不仅是古人"抒胸中逸气"的艺术形式,更折射着艺术家的人文修养、艺术功底和审美品格。

    自古以来,但凡在绘画上有成就的人,必于主观与客观有独到之感悟。品鉴纵丰利的绘画作品,就有一种“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的观感。能读出画家心中的物我对视和心物凝望。笔者以为,如山水画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为意造和圭臬,花鸟画应以所托、所养、所悦、所悟为师法,物我观照也是花鸟画意造和穷之的法则与路径。

    二、笔与墨

    明净雅室,满架书香,古琴一张,兰草几盆,宽大画桌陈在其中。走进屋内如沐春风,心清气爽。纵丰利视读书、练字为画外功夫,而把欣赏自然山川、草木花鸟为生活乐事。他用笔刚健,用墨华滋,都见笔墨法度和功力。从笔锋行走、线条纵横、笔墨变化、虚实律动之中呈现作者“生化”的物象,无中生有,意趣盎然。看他创作,是一种美妙体验与精神享受,会惊叹造物的神奇和笔墨的神通。

    中国绘画讲究师法自然,也注重技艺传承。纵丰利是欧阳龙的弟子,而欧阳先生又先后受教于以萧 龙士、李苦禅等国画大师。可谓出身正派、师传真艺,打下了扎实的笔墨功夫。他认为,中国画的味道和意蕴全由笔墨起。无笔墨基础,一切无从谈起,艺术和精神就无所归依。就会无所约束,天马行空,而不知云。当然只有笔墨而无内心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幻相,笔墨就降为技巧和炫耀的杂耍,没有了灵魂和气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把对绘画的理解外化为作品的风骨神韵。他的瓷画作品,追求的是用最传统的笔墨而表现出文人画的以少胜多、笔情墨妙的绘画意境,笔笔有厚度,墨中有性灵的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天人合一自然生命境界。观他的作品,廖廖数笔,庭院紫藤,呈现贵态;梅、兰、竹、菊,注入精神。他为人豪爽、喜交朋友,风趣乐观、耿直正派。他的笔墨在“似与不似”之间抓住了景物的神韵,书写的景物都浸染了感情,以水墨意态体现着作者率意、真诚、旷达的人生观。画如其人,精神自现。

    三、文与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儒家经典的艺术批评法则,也是中国古代人物品评的标准。人不能没有骨气,也不能没有修养。画不能没有气韵,更不能失却精神。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他骨子里有北方汉子的品质,长期受书画浸染而有具书卷气息。因而用笔洗练、用墨淋漓,作品古雅秀润、气骨精神。

    当代许多瓷绘艺人,对此缺乏深入理解,艺术实践也就受到相应的局限,作品“工巧有余而殊乏高韵”。技术有余,意趣不足;规矩有余,生动不足。相反,许多外来跨界艺人的作品,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面:意趣有余,技艺不足;创新有余,规范不足。就瓷画而言,两者都不可取,都有硬伤。这也是当代景德镇瓷绘艺术颇受争议的缘由之一。探其原因,无外乎“眼低”和“手低”。

    纵丰利深知作品意韵和精神在于技艺和文化的根基,注重瓷绘材质的语言的利用,也追求艺术的精神的呈现。他在瓷画空间构图上,将传统绘画中的空间意识表现得非常突出,超越了画面的样式变化,以日益精熟的笔墨语言和劲健的笔力而开始形成个人风格。作品删拨大要、敢于留白,可谓大道至简。

    四、意与情

    中国传统绘画自汉魏六朝人物画,经唐代山水画到两宋花鸟画,尽管题材不同,法则有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气韵生动为高,意蕴意趣为妙。好的国画作品,必须有格,必须有味。均须讲究笔先之意,画外之妙。作画当以此构思,赏画当以此深入。

    纵丰利认为写意就是写心。“任何绘画本意在于美,应给观者带来美感。唯美才赏心悦目,味之无极。”有技术层面的写意,有精神层面的写意,有写意的形式表现,也有写意的天地情怀。画家眼中的实景和物象,通过精神的会通而呈现一个新的物象和意境。

    纵丰利的写意瓷画既有传统的笔精墨妙、风雅蕴藉,更体现出了一种现代审美精神,其作品在意境、神韵等各方面都达到了一种高度。他在笔墨实验的成功来自于他能在遍学古人之后有意地克服花鸟画的程式化,一改花鸟画直白含蓄的旧有章法,通过笔墨气势和使画面更加简洁明快;他还注意吸收为当代艺术的表现语言,使其作品富有形式上的现代感。

    近年来,他的写意绘画日趋成熟。他不刻意于技法表现,而是注重境界的营造,在因循传统审美的基调上,突出文人的意趣。重写境更重造境,物我有一种对望,还有一种意会,营造一种“画外之意”与“意外之情”。紫藤雅韵、荷花清新、梅花绽放、竹君高士,眼目所及、心之所观,有畅意之趣,也有生命感悟。笔墨中有写意精神, 更是画家胸中情怀的抒发。

    和纵丰利先生谈及当代艺术家的成长话题时,他认为好的艺术家必须突破这五关:知识关、技法关、眼界关、意趣关、名利关。而名利关最难过,心魔最难去。笔者深以为然,好的艺术作品也必须由自然境界、物质境界,经功利境界而达心灵境界和精神境界。期待他不断“过关”,也祝愿他日益“达境”,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书写和记录这个时代的意气和精神。(李兴华、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列学院院长、教授、硕导)

    艺术家简历 ABOUT THE ARTIST

    田步石

    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美协中国画花鸟画艺委会委员、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公务员书画家协会会员、南京市花鸟画研究会理事、中国盐商书画院画家,中国梦之蓝书画院院委,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客座教授、南京财经大学客座教授、韩国延世大学客座教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艺术百家》总制片、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团)荔枝艺术馆长,策展人。

    田步石作品欣赏

    创作作品

    浊世清流飞闲梦

    ——一个外行看田步石瓷画

    石 楠

    田步石老师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实力派画家。业内关于他的评价很高。比如下面这些评论:

    “无论是菊花小鸟、荷花水鸟,还是松、石、鹰、鹤等,都不仅能看到八大山人、吴昌硕、陈大羽粗狂奔放的用笔,也能显现出王雪涛、赵少昂等典雅秀丽的画法,还能感悟到其灵活多变的写生笔法,同时又融入西方水彩画法和装饰效果,表现出具有田步石意味的花鸟画样式。”

    “他的画中往往自然渗入一种天趣,活泼而不呆涩,古拙而不死板,洒脱而不僵化,这种天趣是自然的,也是他苦于追求的。”

    “他的字画丝毫没有酸腐的旧文人气,一派生机,洒脱任性,一如他为人的潇洒和有趣”。

    ……

    这些给内行人看的专业评论让人“不明觉厉”。我是先看到田老师的瓷画,然后才去了解专业评论:自己觉得喜欢,专业评价会怎样呢?互参之心油然而生。

    欣赏绘画要用心去品,进行感觉上的碰撞。田老师的瓷画和国画一样,都富有强烈的精神性、人文性,格调超凡脱俗。《三友图》、《六月香》、《柿子熟了》、《蕉荫》等等,第一眼看到时,犹如步入空山幽林,遇到淙淙山泉,一股清流从眼里流淌到心里,涤荡全身,让人神清气爽,心事顿消。画面里的花草、山石、飞鸟,都是再寻常不过的题材,可是经过写意和抽象后,除了具有高雅趣味之外,还把人的感受引向空灵。

    田老师的瓷画让人看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空间,这个空间源自日常,而又超越日常。在当今这个社会,这样的艺术品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忙碌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蒙蔽不明,纯粹美好屡屡被欲望满足所代替,随之而来的是心灵衰败,方向迷失。欣赏田老师的瓷画,给人的一个启迪就是:精神就在平常处。只要有一颗活泼泼的心,只要保持心性自明,一花一草、一鸟一石也足慰平生。

    色彩和形象都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工具。田老师的瓷画首先让人感受的是“意”,然后才是色彩形象。从创作过程上看,无论工笔画、写意画,都要以意为先,“意匠经营”,不能草率。求其精深,方有好的艺术效果。有高人曾言,“以意为先”和“成竹在胸”是两回事,这立意,还有个平淡问题,这是因为:“非精深不能超超领先,非平常不能人人领解。”田老师瓷画里的花鸟题材很多人都用过,但在他笔下却呈现出独特趣味,其意境幽深而又明晰正是匠心独运的结果。

    瓷画创作需要先过材料关、工艺关。田老师的系列瓷画作品,有青花有汾水,质感、发色、色调各方面都让人感觉协调舒服,既有瓷味,又给人仿佛是纸画的错觉。那些构造事物形态的线条,有虚有实,寥寥几笔,就抓住花鸟典型特征,传达出画家自己的感受。在瓷上绘画要实现这一点很难,我觉得田老师做到了。他在瓷画中所创造的意境,和纸画意境一样,保持了格调和审美追求上的一致。

    他的瓷画诗、书、画、印浑然一体,不仅有浓郁的诗情,还给人梦幻感,唯美动人。题句或小诗入了画,就成了画的有机部分,恰和苏轼赞王维“画中有诗”的现象相符,无疑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以《三友图》为例。画面郁郁葱茏,条条草叶浓淡相宜,更为滋润。河边站立的白鹭,暗示着静水中的潺湲。两只白鹭,并排望向水中,互挽裙裾;第三只回头向下,是在寻觅,还是自恋?整个画面清新藏趣,淡雅宜人。这清新淡雅,深蕴于简略率性的勾画之中,是那样纯真自然,让人久久回味。正可谓:

    红尘浮世何所依?闲梦了无痕。

    我们需要这种高雅的闲情逸梦。不断扩张的城市,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讲求效率最大化的竞争法则,优秀传统文化的缺位,使得生活中充满躁动不安、焦虑、迷茫和空虚;娱乐文化和快餐文化的扩张,导致心灵能力的萎缩,精神内涵没有深度,缺少个性,不少人找不到精神方向和生命意义。这凸显出优秀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审美意义也就是精神意义。田老师的作品绝不是迎合市场口味的肤浅之作。在他创造出的艺术空间里,能让人的心灵得以憩息,能让人返观自我精神向上,能让人跳出窠臼获得超脱。

    田老师时常游走在都市和山野之间。都市人造,山野自然,也许反差极大的现实促使他更为深入地思考了虚实关系:已知与未知,物质与精神,蒙蔽与自明。他的创作出自对现实的关怀;唯美写意的人文画境,是对精神缺失的弥补和拯救。

    浊世清流飞闲梦,心声心画总为真。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社会生活按下了暂停键,这促使人们静下心开始思考精神问题。人们应该多欣赏优秀艺术作品,不要看图像,而是要看实物,在与作品对话中获得滋养。比如田步石老师的作品。

    对于书画,笔者是地道外行。承蒙田老师抬爱,允许我来胡言乱语。此外,用外行人也能看得懂的语言,讲好景德镇陶瓷文化故事,更有利于艺术传播,这也是我敢扔出一块砖的原因。

    是为记。

    2020年5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展讯」花红五月一一三人花鸟画作品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wg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