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2017年7月12日,记者团“潍医情系革命区,记者视线看发展"下乡队在崮乡迎来了第一个湿润的清晨。前夜的雨让响晴的天也没能添上一丝燥热,小记者们跟随老革命一路钻入深山,寻访红色地质博物馆。

说起红色地质博物馆的建成历史,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蒙阴县岱崮镇笊篱坪村是“三线”的军工厂遗址,“军工厂”极富神秘感,给这片地貌奇特的群山更添几分传奇色彩。20世纪60年代,为响应国家的指导方针,三线建设拉开帷幕。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在战备形势紧迫,战争危险急剧增加的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一些国防尖端工程,它的建设地址需要优先选择隐蔽性好的山区,而蒙阴县地处沂蒙山腹地,境内有大小数百个山崮,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又是革命老区,因此成为山东省“小三线”建设的最佳选择。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工程师和高技术人才会聚于此,为祖国军事事业挥洒青春,而这份汗水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愈发的弥足珍贵。

“看,这个大烟囱,是以前的锅炉房用的,”老革命指着一支突兀拔地而起高约40米的大烟囱,冲我们豪情道:“咱民丰机械厂现在还在,新址在临沂市区。”民丰机械厂今年已经52岁了,凝结着两三代“民丰人”的青春和付出。在红色年代,像民丰机械厂这样的“三线”企业制造的“中国造”产品在质量和技术水平上在国际均处上游,在国内众企业中为国创利润最高、贡献最大。而今,在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扶持下,民丰机械厂成功转型,从军工制造转向民用电器生产,继续发挥余热。

在前往博物馆的路上,我们还听到了关于崮乡的温情故事红色经典。
1932年春,位于龙须崮一带举行暴动,因消息泄露,使行动提前进行,并与国民党进行多次战斗,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而失败,多名领导人也被国民党所迫害。史称龙须崮暴动,打响了沂蒙山区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

1943年11月,日伪军万余人合击沂蒙抗日根据地,敌人轮番进攻,投掷毒气弹,逼迫老人,孩子上山劝降招数相继失败后,便进行狂轰乱炸,南岱崮整个崮顶被“犁”了个遍。但我军战士硬就是在缺水缺弹药的极端危机艰难的时刻,将敌人的攻势一次又一次的阻断。有力的配合了外线出击,完成任务。
以及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和1941年的大崮保卫战等,这些个战役在老人们的讲述中,一点一点的在我们眼前铺张开来,老人们的言语并不华丽,可不知不觉中让人肃然起敬,于脑中勾勒出“生固欣然,但,死亦无憾”的英雄形象。不平凡的时期决定有多少的故事值得缅怀。岁月苍老了少年的身躯,可我仍能听到那心跳铿锵有力,风华惊世。
山路三转四折后,下乡队抵达了此行目的地——岱崮地貌地质博物馆。峡形山壁中镶嵌着一座洞穴状建筑。推开博物馆大门,眼帘中光线一阴,沁人的凉意从脚底顺着背脊往上冒,大夏天里舒张的毛孔一下子紧缩起来。队员们微湿的汗衫贴着腰背,燥热都被这天然的阴凉治得服服帖帖。

洞穴入口较窄小,随进入空间渐开阔。走廊两旁陈列着红色革命文物,柔和的壁灯映着金属制的介绍牌。馆长介绍道,岱崮红色地质博物馆利用原民丰机械厂遗留的5600平方米的厂房车间——一年四季恒温的山洞建设而成,是国内首家洞穴式地质体验博物馆。
进入军工展示厅内,最吸引眼球的当数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军械机床。深绿色的漆壳斑驳剥落,数目巨大的零件堆积成簇,每一种形状奇特的部件都赋予它专属的功能与魅力。好奇心驱使下,触手轻抚这机械怪兽,微润的机油的滑腻和金属的冰冷。馆长与小记者们沿展馆同行,娓娓道来这些老机床与它们产线上武器的故事。参观完军工展示厅,拐过革命纪念展示墙,新型媒体构建的岱崮地貌展厅呈至眼前。动态模拟投影将岱崮地貌的形成过程一一演示,让地理地质知识零基础的观众也能理解这抽象过程。玻璃展柜中陈列着各色岱乡特产的矿产和奇石,射灯映射下平淡质朴的石头中闪烁着细小的有色颗粒。岱崮地质矿产资源丰富,馆长称之为“自然的馈赠”。

神秘悠久的崮顶山寨文化、英勇辉煌的红色革命文化同传统典型的沂蒙民俗文化相融汇,孕育了今天多元的崮乡文化。自然给予这片土地独特的地貌和富饶的物产,这片土地养育了英勇勤劳的崮乡人,崮乡人代代传承这红色的崮乡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