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黯淡的日子里,人的生命是这样的短暂,这么的脆弱,这么不堪一击,当灾难或者厄运降临时,大多数人只能抱成一团被迫接受命运给他们带来的一切冲击,也许有些人能够英勇的与之抗争,昂首挺胸地走在前头,或许尝点甜头然后摔个跟头,从此一蹶不振,或许从此一帆风顺,功成名就。运气这种东西,实在无法预估,没有人能够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会一直得到上帝的眷顾。命运就是这么令人难以琢磨。
这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它是那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缩影。农民靠自己的气力,养活一大家子人,日复一日的劳作,为了生活,不惜把重担分到孩子稚嫩的肩膀上,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他们成人中大多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使得土地长多点庄稼,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汗水和所有的力气都耗在这上。而年幼的孩子们也各自分担自己能够承担的家庭责任,捡柴砍柴,生火做饭等等,很少有人能够渡过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前一段时间,看了电影《何以为家》,影片中的那对夫妻,生育了几个孩子,却没法给予他们一个快乐而健康的童年,孩子似乎是他们换取物质的工具,不到12岁的女孩被迫结婚生子,最后凄惨死去。为何这些年幼的孩子他们要承受这样残忍的生活?也许,当孩子的出生,是父母在理智与情感的双重成熟下发生的,才是一代人真正的成长。也许,在生孩子之前,就像在芥川龙之介的《河童》中的河童世界里那样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出生还是不出生。因为孩子不应该是父母成熟过程中的牺牲品,他们可以见证或者和父母共同成长,却没有必要一直成为父母成长中的借口。
那个时候,贫穷人家祈望多生一些孩子去改变贫穷的现状,但是往往他们没能够体会到多子多福就被贫穷压弯了身板。贫苦孙家生育了四个孩子,兰花,少安,少平,兰香,无疑他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清贫辛苦的,虽然他们每个人所承担的角色却又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年长的兄弟姐妹,承担的会更多也更懂事一点。无疑他们都很懂事,这似乎是大人们希望自己孩子所具有的优良品德中最乐于见到的。也许站在家庭,乃至社会,这种优良品德是被需要的,被称赞的。但是,这种懂事,对于个人而言,意味着要做出牺牲,牺牲自己的机会,比如读书,这可能会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可能会让自己遗憾终身。即便现在,懂事的孩子仍被人称赞,人生终究只有一次,难道就要这样懂事的度过余生?当家长们夸奖别人的孩子多么懂事,并内心真切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懂事,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似乎永远无法走出这窒息的囚笼,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身上所有的闪光点都被懂事压灭,变得好像一无是处,更在于感觉他们生下来的起点就能无时无刻懂事体谅他人。对于父母,体贴感恩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成就自己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应该把付出作为无理要求的借口,人究竟是只为自己活一次的。兰花,少安,少平,兰香他们无疑都做出了各自的牺牲,这一代人的命运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得不同于上一代人。孙家的最小的妹妹,兰香,终于考上大学,跳入了新的圈子,也完成了他们所没能拥有的那份爱情……
当我还在为少安和润叶没能在一起而感到遗憾,但看到少安与秀莲感情事业越来越好而高兴时,却又被秀莲突然晕倒迷了眼,不幸又再一次发生在少安的身上了;当我以为少平能够弥补他哥的遗憾而最终和晓霞在一起时,却又得知晓霞被洪水冲走这个噩耗,也许作者的这个结局的意思是少平最后与矿区大嫂在一起了;当我以为武惠良与杜丽丽郎才女貌,应该能够幸福美满,却以丽丽的出轨结束。爱情婚姻远没有想象那么容易,难以预估的灾难,站在不同起点的双方之间阻碍等磨炼和考验着,稍纵即逝。
平凡的世界,如何去定义平凡与不平凡,当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身份,或者在不同的时刻,我们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小时候,在我们眼中,父母无所不知,是榜样是英雄,是那么的不平凡。但是,我们会慢慢发现,父母其实也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平凡的人。当那个被我们一直称之为不平凡的人,走向更广更远的世界时,他便成了平凡的一个人。也许纵观宇宙,人们渺小得犹如一粒尘埃,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这卷时间轴上的一帧,但是毋庸置疑,会有许许多多的平凡的点和不平凡的亮点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