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爱听妈妈讲她娘家的故事,我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就问到妈妈娘家的祖先到底是谁。据妈妈讲原来她们老陈家有的木头做的大门楼子(今日推测其形状估计类似牌坊这样吧?)上有个族谱,上面标着她们老陈家最早的两个祖先是从大槐树下过来的弟兄两个。我妈小时候还见过那个门楼子,后来拆了,我问她见过那张族谱没,她说没见过,当时拆完就烧了。不过长辈们都见过,家族每添个男丁,都会在族谱上添加名字。我妈自然是没资格也没机会看到。
听说外公祖先来自大槐树,那时候还小,不知道移民历史,所以感觉这个大槐树就好像古代神话中的某个神秘的东西,有点类似小时候爸妈说的那种可以蹦出娃娃的石头(哈哈,小时候我哥就特别骄傲,听信了他是石头里出来的,哈哈哈,当时我哥也太可爱了吧!)
再到上了大学,一次看书,发现大槐树移民还真是有这么回事,并非我妈她们老陈家有意无意神话自己祖先。
从那以后,心里就对移民这样的文化现象有了更多注意。
自从到简书参加日更后,就想着写什么能拽着自己坚持日更呢?正好看到小倮这个书友说她简书日更写小说,不愁没东西,一下子就勾起了早已在心底萌生的小说创作的兴致。以前总觉得自己没有想清楚有哪些人物,人物之间关系是什么,人物的命运走向如何安排,所以一直拖延着。
但这个构想永远不可能在脑海中完整成型,然后某一天哗啦啦自来水一般流淌出来。估计不参加简书日更活动,我到化成骨灰,这个小说永远就是我头脑中的零星的飘忽不定的灵感,激动人心,但毫无价值。
于是贸然开始了写小说,管他三七二十一,一边写一边编呗!正好日更了几天后,看到保拉.麦克莱恩的《我不可能只是仰望着你》中有这样一段话,更坚定了我写下去的信念:
真正的写作,我逐渐意识到,不是等待闪电击中的瞬间,而更像一砖一瓦垒砌。它是艰巨的,是体力活。而某些时候,某些时候当你不停垒砌下去,不顾流血的双手,不抬头,无论如何也停不下来时,闪电便降临了。它不因祈祷而出现,而是在行动中现身。
但编着编着就发现自己越来越有些力不从心了,知识储备不够,想象的激情还须要坚实的现实基础来支撑,人物的言行和性格都还可以把自己的观察融入其中,但涉及到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等等资料时,真真恨自己积累太少太少,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不,我的小说,到了主人公从关中出发落居河西走廊的关键阶段了,可是这部分涉及明末清初陕甘古道及贸易往来等很多具体的资料,原以为互联网时代,上网查,容易解决,才发现,这部分研究资料纷繁复杂,说法不一,比如从咸阳到兰州,这一段具体路线,究竟怎么安排才符合历史真实呢?才能让人物真正立足在黄土地上呢?
所以到今天,更新进度慢了下来,目前正在搞清楚具体路线,为此,研读相关研究资料,小心确立一个相对比较靠谱的路线,哈哈,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那就是真正踏踏实实开始去试图准确了解陕甘一带的地理风貌和历史变迁,人到中年,又有了学习的强烈动力和兴趣!
虽然写作历史文化小说,很累,但目前来看,值得!这是一个试图逐步去理解祖先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去触摸熟悉生我养我黄土地的过程。
好了,感概完毕,继续阅读,努力推进今日小说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