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婴儿这回事儿。
——温尼科特
在温尼科特看来,婴儿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环境,他的研究对象总是将儿童与家庭(母亲)融合在一起。
《家庭与儿童成长》
作者:[英]唐纳德·温尼科特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品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译者:林立宁、孙长玉
这是一本关注人的心理成长过程的养育经典,是温尼科特论述儿童情绪发展过程的代表作之一,集合了他面对社会工作者所发表的论文和讲座内容。
温尼科特,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儿科医生,客体关系的创始人,被誉为“最懂儿童的心理学家”。他提出的“过渡客体”“虚假自我”“健康个体的概念”“抑郁的价值”等开创性思维,对现代心理学影响深远,曾奇峰、施琪嘉、武志红等众多国内心理专家也极为推崇。
这本书以家庭为中心主题,以母婴关系理论为核心,探讨孩子在不同状态下的发展需求。成长是从早期婴儿的“完全依赖”,到青春期的“完全叛逆”,再到成长为成熟的人。
作者认为,健康的家庭有三个特点:理解母亲的价值,尊重父亲的权威,保护孩子的本能。
孩子与其他人的互动原型都源于最初的母婴关系。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情感发展是其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
孩子的独立是通过依赖而获得,依赖则通过双重依赖而获得,这就是成长的路径。
刚出生的小婴儿,无疑对身体和情感环境有着绝对的依赖。婴儿开始总喜欢依偎在妈妈的怀抱,认为自己与妈妈是一体共生的,一旦看不见妈妈,婴儿会因分离而哭泣。像妈妈一般温暖的毯子或毛绒玩具可暂时抚慰孩子,这就是“过渡性客体”。当妈妈再次出现,不断重复之后,孩子认识到:即使看不到妈妈时,妈妈也不会消失,也能得到妈妈的认同与支持。这样孩子就会得以发展,逐渐趋于独立,妈妈才成为一个明确的客体。
妈妈对婴儿充分的抱持和照料,是一种“原始母爱灌注”状态,又能从对婴儿的过度关注中恢复过来,及时“断奶”,才能激发孩子的客体呈现,使之成为独立个体。在有着足够安全感的健康环境中,孩子才会发展出对自己和他人的足够信心,形成自我控制。
所以说,我们应该做个60分妈妈,进可抱持,退可独立。
书中关于爱在成长变化的描述,颇有意思:
对婴儿而言,爱是母亲深情的抚触,是食欲的满足,是对母亲的所有权。而成年人的爱是一种责任,像母亲照顾婴儿一样照顾母亲(或替代性客体)。
“爱意味着是生存,呼吸,活着,被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