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桂元//活在"他乡时代"

黄桂元//活在"他乡时代"

作者: 周童的小屋 | 来源:发表于2016-12-03 21:20 被阅读0次
黄桂元//活在"他乡时代"

                         活在“他乡时代”

                          黄桂元

     人的意识中,有些事看似寻常,却越细想越困惑,越深究越无奈。比如“故乡”,说起来令人柔肠寸断,其境遇却日渐尴尬。古时候的中国人总喜欢诉说一种“故土难离”的情怀,唐代柳宗元在《钴鉧潭记》曾云:“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表面描述“乐而忘忧”,却内含思乡之情。近现代中国人大抵依然如此,如萧乾在《一本褪色的相册·美国点滴》中所说的:“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而今一切已成过往,尽管于坚仍固执地认为,“除了故乡,世界的一切都是漂泊”,洒脱、务实的现代人也只是听听而已,一笑置之,不会有谁当真,他们会这样想象诗人,那通常是一些“矫情”的患者。

       这个世界最初的“他乡”史,是伴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者的“地理大发现”而诞生的。移民国家,移民城市,移民社区,早已演变为一道道堪比神话的“他乡”时尚风景。美国是这个地球上的最大规模的“他乡”,其中大多数是白人,其次是拉美裔、非裔和亚裔,而“土著”印第安人只有不足百分之一。中国最大的“他乡”为深圳特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奇迹,这个昔日的南方小城如今已拥有常住和流动人口两千万,绝大多数都是外来者。

       全球化时代,其实也就是“他乡时代”,无数离乡人行色匆匆,大潮般涌向陌生却热闹的“异乡”。对乡土的自觉遗弃,对家园的主动疏远,在现代人看来就是“闯荡”,既然是“闯荡”,自会有一系列励志之词做依据,诸如天涯何处无芳草啦,大丈夫志在四方啦,英雄不问出处啦,都被赋予了全新意义。所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浪迹天涯,有家难回,天各一方……不再意味着一种人生境遇中难以言喻的凄凉、痛楚、伤婉、缺失和无奈,而一些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词语,比如告老还乡、卸甲归田、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叶落归根等等,正在成为模糊、远去的历史传说,即使没有被删除,也正在被记忆封存。

     “他乡时代”,由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城市的一些父母便有了自认为深谋远虑的举措,为儿女出国做坚强后盾,砸锅卖铁,倾囊资助,将温暖之家沦为冰冷空巢亦在所不惜。子辈在异域奋力拼争,有碍于颜面死撑到底的,有见识了西洋景乐不思蜀的,总之毫无归意,父母终于发现,自己给了子辈一片天空,却抽掉了他们曾立足过的一方土地,使得还乡变得永无可能。

        而在乡村,“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早已成为乡间笑柄。农耕社会,之所以故土难离,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的看法是,“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他们“搬不动土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地里”,这就形成了他们的固化的生存事实,“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但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的今日,迁移是基于发展的需要,定居则已不再是常态。

      最新数据表明,在当下中国,在“他乡”闯荡的农民工已接近两亿。在外打工的日子未必风光,但满足于蜗居老家,躬耕为生,无异于窝囊废,不仅家人轻蔑,朋友小瞧,就连媳妇都娶不上。于是走得越早,离得最远,越被高看。我常去的一家理发店,“小老板”兼理发师,三十出头,白皙,高挑,谦和,却是个来自吉林的农家孩子,我常常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与年龄不符的沧桑意味。一次聊天,“小老板”谈到了自己的经历,在天津闯荡打拼了十多年,妻女都已落户,但他的户口还在乡下,我问他为什么,原来“小老板”名下有十几亩地,他这个年龄,是老家最后一批有自己土地的人,转户口就要放弃土地所有权,不如留着地,将来老了若混得不好,还可以回乡务农。我告诉他,最近国家有政策规定,农民进城落户不必退承包地,他哦了一声,并无激动之态。我问他,你能回到童年吗?“小老板”眼睛睁得很大,有些迷惑。我说,故乡就像每个人的童年,离开了就回不去了。他叹口气点头说,我一家三口都适应了天津生活,孩子更是天津生天津长,真回老家,日子不敢想。他提到最近一次回乡,处处冷清,过去学校总会有几百个学生,现在就剩下几十个,有的班里只有几个孩子,这些孩子其实也呆不长,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孩子暂时交给老人,以后是要带走的。

      当离乡成为一种主动行为,乡愁也就无关痛痒。“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三毛生前远游过世界许多地方,还曾携大胡子荷西在撒哈拉大沙漠与当地土著相邻而居,她的流浪与“背井离乡”不可同日而语,却常常被升华出醉心的诗意。而对于另一些人,乡愁已被岁月冻结,比如木心,年少时离开故乡乌镇到上海学习美术,而后几经辗转远赴美国,暮年回乡心境已非,“在故乡,食则饭店,宿则旅馆,在古代这种事是不会有的。我恨这个家族,恨这块地方”,于是故乡也变成了“他乡”,他感叹自己是“从中国出发,向世界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流浪与流亡,一字不同,味道则异。余光中对故乡的感情显得更为豁达,也仅仅流于“纸上还乡”的仪式,这位台湾散文大师年轻时适逢战乱,“生而为闽南人,南京人,也曾自命为半个江南人,四川人”,后来“把一座陌生的城住成了家,把一个临时地址拥抱成永久地址,我成了想家的台北人”,遂戏称自己有九条命就好了,其中一条留在台北老宅陪父亲和岳母,一条专门用来旅行。

      离乡大潮由此造就了一种悖论场景:出走的决绝与回归的无望。每个人的故乡都已模糊,但并不妨碍大家其乐融融地哼着“常回家看看”的曲子,在各自的“他乡”且歌且舞,以至于成为波兰裔社会学家齐格蒙特所描述的那样,“普存的异乡人”已经成为最为深刻的全球性风景,我想补充的是,这个风景的背后,其实是人类亲手创建了堪称辉煌的物质王国的同时,正在与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渐行渐远。尽管我们及我们的后人,其“故乡”认同感正在悄然流失,或许注定会成为只有居所而无故乡的“异乡人”,却心有不甘,因为我们仍需故乡的维系和支撑,它或许不再具象为现实,却永远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栖息之魂。

             2016年11月30日《中华读书报》

相关文章

  • 黄桂元//活在"他乡时代"

    活在“他乡时代” 黄桂元 人的意识中,有些事看似寻常,却越细...

  • 【七绝】不把他乡当故乡

    【七绝】不把他乡当故乡 文/林海明月高空夜未央,桂香开尽菊枝黄。番邦纵是天庭景,不把他乡当故乡。 平水韵七阳

  • 他乡月

    叶落长安竞染黄, 当年倾杯有桂香。 醉在红尘君莫笑, 婵娟难共是他乡。

  • 大康原创诗词选一剪梅(林正韵)

    大康诗词选 一剪梅(林正韵) 昨夜西楼月满窗。迎也惶惶。退也惶惶。 醉留春呓草秋黄。知是他乡。不是他乡。 桂棹兰舟...

  • 当桂工空港遇上二次元

    当桂工空港遇上二次元 2017-12-16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当桂工空港遇上二次元 等你细细咀嚼了 暖黄的色彩 ...

  • 活在他乡

    今天一整天,闲来无事坐在农场里面坐着喝茶。 农场是给妈妈弄的,她当了一辈子大学老师,退休之后,为了让她的生活不至无...

  • 桂香

    (一) 岁岁桂子香,欲问人何往? 他年他乡客,行道满桂香。 (二) 秋来丹桂发,碧枝掩浓黄。 那堪人事忙,步步皆离...

  • 生活在这个时代

    生活在这个时代 文/黄影 生活在这个时代 我们一边工作赚钱 一边周游世界 也许昨天 我们还在田野 挥起镰刀割稻...

  • 诗书传香

    (替诗会写的稿子,不论能不能用,我用心的写了) 旁白:犹记少时,缺月疏黄、桂影迷晃,风一摇,便落在梦里他乡。凉床孤...

  • “自动写诗机”“让所谓的诗人滚开”

    “自动写诗机”“让所谓的诗人滚开” @黄桂元[原文] @铁山青士[摘编] 据说有个名叫“猎户”的网民,用自己发明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桂元//活在"他乡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ic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