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

作者: 十四狂想曲 | 来源:发表于2020-05-05 23:16 被阅读0次

    我开始珍惜每一次走出去的机会。以前走出去的机会总是很多,但在外面刺激我的只有厚重的汽车尾气的味道,戴口罩的一个好处就在与能够做暂时的防护,还能安心地观察周围的环境。

    坐在姑姑的电车后座上,乘着凉爽的风往城里的方向去。我家属于郊区,也就是老妈口中常常说着的城边防(城市不管,农村不管的地方),从家到城里走去还是能看到些变化的,首先是田地的迅速地减少,相比十年前这交界处的田地已经少了很多,靠近城市的田地在被削减着,慢慢和城市连接起来。但到了夏天还是能看到一片麦田,傍晚回家仍能看到夕阳染红的一片天空。慢慢过渡到城里有一个小小的交通枢纽站,很多从高平到晋城(或者还有到其他地方的)的车会在这里中转,并不是高平汽运站,只是从汽运站出来以后的下一站,一个窄窄的十字路口,其中一条直接连入村子。于是这个路口便随着新的汽运站的投入使用变得繁忙起来。村里的人走出来,支起了各种各样的摊位,大一点的用柴油三轮车拉着,后面的铁箱子里放着各种水果,一般是一种水果,比如山西盛产的苹果或者是梨子,蔬菜的贩卖者则大多数用的是更小一点的三轮车,整体结构差不多,不过后者应该是电动的了,今天是立夏了,经过前两天的高温,大家在三轮车上也支起了遮阳的大伞。还有更小一点的车,也是三轮车(这三个轮子稳定性实在是好,以拉物为主),大多是村子里的中年妇女乘着无事可做从家里出来卖些小吃。于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市场也便搭建起来了,完完全全是因为交通位置重要性的改变。而这也是我们通往城里的必由点。

    路过这个小型市场,就看到一所新修的学校了,这所学校兼并了原有的小学,包括了小学中学两级,慢慢地把周围家庭的孩子就都容纳了进来。学校周围仍可见一些新兴的补课机构,还有小型的广告公司,其中一个广告公司的门牌吸引了我的眼球,长足有8-10米,高也有3米左右,大红色为底,还全部镶上了亮片,鲜艳的白色广告字体书写着这家的名字。这样的风貌总是让我忆起八十九十年代的感觉。虽然有些东西在变化,但是总有些街道,有些房屋一直没变。

    曾听很多长辈说起,高平是一个没有产业的城市,没什么发展前途。这样想来,看到周围这些小的店铺,如文印、广告、五金、棺木、餐馆,也都是在满足日常所需要的营业范围,一定程度是属于刚需,营业额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变化。而其生存也依赖于人们的消费。预计这样的经营确实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存在,而不会有一夜暴富的存在。这才是商业服务于人的一面不是吗?越往市中心,越能够看到的是服装、商场、餐饮、娱乐的店铺,因着一两座商场的存在,也能形成小小的商圈。五一假期的末尾,大街上的人还是很多,不少学生围在饮品店门口,不少妇女孩子们在商场里面和营业员周旋着,不少的车子挤满了街道的两边。晚上到了广场更是人多,新修的喷泉池附近,很多人在围着,诺大的广场此时成为饭后散步乘凉的良地。这么多的人,不都是消费力的存在吗?也因为这些人,有时间、有闲钱的人,周围的商圈才能更有活力的运转下去。那么这些人的收入又来自哪里呢?来中心广场溜达的人应该都属于城里人了,基本上每户家庭都有份正经的工作,铁路局、电厂、政府、学校、医院听上去都是正经职业,但应该也有不少是在煤矿上班(这里的煤矿上班不限于煤矿工人,可能是煤矿管理层)。而这其中的产业又有什么呢?细细想来,政府、学校应该都是需要财政来支持的,商圈娱乐业同样需要消费力来带动,那真正创造就业,产生收入的产业是什么呢?是煤矿、钢厂、化工厂吧。而这些又分布在哪里呢?这样的基础实业产业能够为这熙熙攘攘的人带来消费力吗?能够为坐在办公室的人交够保险吗?这又是可持续性的吗?

    这样想来,我更加理解实业兴国是什么意思了。还有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逻辑是怎样的呢?高平的未来值得担忧吗?且留下一些疑惑慢慢观察思考来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进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jb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