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艺梦园
疫情对文艺现状的反“核验”

疫情对文艺现状的反“核验”

作者: NCIS景三 | 来源:发表于2020-02-26 20:56 被阅读0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激荡出很多社会问题值得关注,诱发出许多隐性现象需要探究。反射到文化市场、文艺场域的变奏也是有目共睹,娱乐类综艺节目集体撤档,各电视台策划播出专题“抗疫”节目,网络传播文艺战“疫”争分多秒……在疫情面前焦心忧虑之余,适时地反思文艺作品现状中已然存在的诸多“怪相”,隐幽未发的诸多“顽疾”,才是文艺界应该做的应时之举、明智之事。


    世情冷暖、人间百态本是文艺作品的源头活水,奈何一段时间以来电视荧幕上满屏精英、少见疾苦,传统媒体仿佛在被新媒体打脸,两块屏幕、两个世界,人性的英勇与险恶在观众面前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表达。统观去年乃至近年热播的家庭剧也好、职业剧也罢,都呈现为泛都市偶像剧化,大多是“伦理+爱情”“职业+爱情”的模板套路的无限循环。从装修讲究的家居环境到吃穿考究的人物形象,以“精装”“精修”“精英”之姿何其“精准”地曲解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之“精”。在这些剧目中设置的故事环境来看,仿佛不是CBD作为大城市的商务聚集地,而是城市包裹在CBD里。写字楼里的精英、白领永远是绝对主角,普通人只能以“穷亲戚”的形象环绕在主角身边作为“情节障碍”。而这样的电视剧制作周期快,广告植入方便,投资回报率高,且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热度”决定传播,“流量”转化资本,这些都是“简装的”乡村题材、严肃的年代剧等难以撑起的“播出效益”。若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则会在文艺作品中出现“贫瘠之地”一片贫瘠的局面,即没有人再好好讲述普通人的故事,真实的平民百姓的生存图景在大众面前“流离失所”,习惯于“滤镜”视角的观众也不愿再关注“民生之多艰”和“接地气”的文艺作品来

    精英“豪横”的家居产业 “贵气”的爱情都挺好

    此次疫情出现之后,饱含人性温度的平民视角被不断挖掘,养殖业、种植户砸花、埋鸡、倒果子的举动都带着农民无奈又不甘的忿恨;小个体商户、年轻创业者不开工便没有收入难以还贷,万达商城的免租一月让多少业主喜大普奔、感天动地,隔壁商场的租户只能羡慕嫉妒恨的申诉;还有默默为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出力的工人,扔下难得凑集的物资转身就跑的“无名”市民、不懂网络媒介垒叠张张现金捐款的环卫工人……是时候讲述这些人的故事了吧!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维的世界,奉献生命的平民英雄、及时补位的科学力量、微薄透亮的人性之光、险恶猖狂的投机分子、贫瘠蛮荒的底层世态……底层人民体现出的最质朴的博爱爆发出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这些人的境界不是一个简单的“伟大”可以形容。当时时处处都是消费时代、市场经济的论调和商业行为,还有人可以舍己为人、不求回报的做着这些毫无收益的“傻事”,难道这些人就不值得被记录,不值得被歌颂吗?人间真的有英雄、人间真的有天使,可是这种歌颂一定不是高喊口号的赞扬,不是红彤彤的锦旗和赤裸裸的包装。他们不屑,它们不配!虽然“应急”的文艺作品讲究时效性,亟需它们即时地抚慰受伤的心灵、鼓舞涣散的斗志,可是在追求“高产”之时也要认清任何形式化、空洞化的文艺作品都承接不住他们的真、他们的善、他们的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危急之时越应冷静谨慎,这样创作出的文艺作品才能获得更具延时性的效应,产生更良久的社会效能。比如1998年特大洪灾发生后,为了纪念和歌颂用身躯阻挡洪水的抗洪战士,众多讴歌型音乐作品蜂拥而作,其中一首《为了谁》在众多应时之作中脱颖而出传唱二十余载,其词曲之深情不流于表面呼号,简单的几句歌词跌宕着对“兄弟姐妹”的真切关怀,终成为被时间检验后的一棵“独苗”。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知道你为了谁”的出处

    当我们再一次清晰地看到百姓的日常有如此多的不易与艰辛,就更不该将这些人隔绝在荧幕、舞台、文艺作品之外。人们除了艳羡满屏精英,也应该领悟众生皆苦。只有视界越开阔,认知越全面才能具备更高的共情能力,理解生死之于众生的不平等,感知到国泰民安之重要、和平年代的稳健来之不易,否则别说个人享乐、理想奋斗,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圈禁”中的个体还能做些什么?当只能苟且的“混吃等死”,还谈什么诗与远方?


    真正的穷人是没有话语权的

    当然,我国文艺界也不乏扎根现实、真正接地气的作品,但是往往很难走到普罗大众的面前,这与观看起来的舒适程度和理解起来的难易程度有关。但是从如今铺天盖地的更具有记录意义的社会新闻接受度来看,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感动于“平民中的英雄”“普通人的壮举”,并发自内心的敬重他们。受众广的经典作品也并非没有,比如表达深刻苦难的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讲述“一地鸡毛”市井生活的电影《万箭穿心》,展现“小市民”群像的话剧《窝头会馆》,都能在通俗与深沉之间游走。《平凡的世界》经常现身大学图书馆的借阅排行榜首,还转化为热播电视剧走进千家万户的荧屏;《万箭穿心》不断在网络推荐电影列表里被翻牌,其佐证了口碑与人心才是作为经典流传的法门;从耳熟能详的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电影《云水谣》到话剧《窝头会馆》,编剧刘恒都展现出匠人精神的精雕细刻和文艺创作者的细致入微。这些作品都从“地气”中升华出热腾腾的生活百态和热乎乎的人性温度。写实作品与流行文化的衔接与契合点或许不好把握,其实只是需要更多的琢磨与耐心,如今又恰逢时移事易,正是需要削弱“主角光环”,关注“配角”人生的厚重时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大美之美”应该出现在更多大众文艺的视线之中。


    就如鲁迅先生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个人拙见于此,不过是在疫情初始尚未戒严之时便意识到其“副作用”之大,可是也只能感慨观望,徒增心中烦忧,只认为以己微薄之力做不出宏伟之贡献。可是何谓“不平则鸣”?一分贝的发声也是“力之所及”,值此特殊时期,愿每一个青年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荧光炬火都是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疫情对文艺现状的反“核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jx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