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Ubuntu snippets

Ubuntu snippets

作者: 你的样子呐 | 来源:发表于2019-04-21 16:08 被阅读0次

    1. 创建新用户并增加管理员权限

    ubuntu建用户最好用adduser,这样会自动创建用户主目录,创建用户同名的组。

    sudo adduser linuxidc

    用户添加成功。如果需要让此用户有root权限,执行命令:

    sudo nano /etc/sudoers

    修改文件如下:

    # User privilege specification
    root ALL=(ALL) ALL
    linuxidc ALL=(ALL) ALL
    

    保存退出,linuxidc用户就拥有了root权限。

    Ubuntu18.04新的方法:

    cd /etc/sudoers.d
    echo linuxidc ALL=(ALL:ALL) ALL > linuxidc
    chmod 0440 linuxidc

    2. 查看主机名

    在Ubuntu系统中,快速查看主机名有多种方法:
    其一,打开一个GNOME终端窗口,在命令提示符中可以看到主机名,主机名通常位于“@”符号后;
    其二,在终端窗口中输入命令:hostname或uname –n,均可以查看到当前主机的主机名。

    3. 临时修改主机名

    命令行下运行命令:“hostname 新主机名”
    其中“新主机名”可以用任何合法字符串来表示。不过采用这种方式,新主机名并不保存在系统中,重启系统后主机名将恢复为原先的主机名称。
    例子:hostname ubuntu-temp
    这样主机名字就临时被修改为ubuntu-temp,但是终端下不会立即显示生效后的主机名,重开一个终端窗口(通过ssh连接的终端需要重新连接才可以);

    4. 永久修改主机名

    在Ubuntu系统中永久修改主机名也比较简单。主机名存放在/etc/hostname文件中,修改主机名时,编辑hostname文件,在文件中输入新的主机名并保存该文件即可。重启系统后,参照上面介绍的快速查看主机名的办法来确认主机名有没有修改成功。

    值的指出的是,在其它Linux发行版中,并非都存在/etc/hostname文件。如Fedora发行版将主机名存放在/etc/sysconfig/network文件中。所以,修改主机名时应注意区分是哪种Linux发行版。

    /etc/hostname与/etc/hosts的区别

    /etc/hostname中存放的是主机名,hostname文件的一个例子:
    v-jiwan-ubuntu-temp

    /etc/hosts存放的是域名与ip的对应关系,域名与主机名没有任何关系,你可以为任何一个IP指定任意一个名字,hostname文件的一个例子:
    127.0.0.1 localhost
    127.0.1.1 v-jiwan-ubuntu

    5. 开机启动的两种方法

    以svn服务为例。
    1、方法一,编辑rc.loacl脚本
    Ubuntu开机之后会执行/etc/rc.local文件中的脚本,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在/etc/rc.local中添加启动脚本。
    当然要添加到语句:exit 0 前面才行。
    如:

    sudo vi /etc/rc.local

    然后在 exit 0 前面添加好脚本代码,按ESC退出编辑,:wq!保存编辑。

    2、方法二,添加一个Ubuntu的开机启动服务。
    如果要添加为开机启动执行的脚本文件,可先将脚本复制或者软连接到/etc/init.d/目录下,然后用:update-rc.d xxx defaults NN命令(NN为启动顺序),将脚本添加到初始化执行的队列中去。

    注意如果脚本需要用到网络,则NN需设置一个比较大的数字,如99。

    1. 将你的启动脚本复制到 /etc/init.d目录下
      以下假设你的脚本文件名为 svnd.sh。代码如下:
    
    

    ubuntu 16.04中一定要加上以下LSB信息,不然放入启动脚本的时候会报错无法开机启动。

    #!/bin/sh
    ### BEGIN INIT INFO
    # Provides:          svnd.sh
    # Required-start:    $local_fs $remote_fs $network $syslog
    # Required-Stop:     $local_fs $remote_fs $network $syslog
    # Default-Start:     2 3 4 5
    # Default-Stop:      0 1 6
    # Short-Description: starts the svnd.sh daemon
    # Description:       starts svnd.sh using start-stop-daemon
    ### END INIT INFO
    

    错误信息如下:

    
    
    1. 设置脚本文件的权限

    sudo chmod 755 /etc/init.d/svnd.sh

    注意一定要设置权限,不然开机不会启动。

    1. 执行如下命令将脚本放到启动脚本中去:

    cd /etc/init.d
    sudo update-rc.d svnd.sh defaults 95

    注:其中数字95是脚本启动的顺序号,按照自己的需要相应修改即可。在你有多个启动脚本,而它们之间又有先后启动的依赖关系时你就知道这个数字的具体作用了。
    卸载启动脚本的方法:

    cd /etc/init.d
    sudo update-rc.d -f svnd.sh remove

    5. Linux服务器之突破并发量各种限制

    1、修改用户进程可打开文件数限制
    在Linux平台上,无论编写客户端程序还是服务端程序,在进行高并发TCP连接处理时,最高的并发数量都要受到系统对用户单一进程同时可打开文件数量的限制(每个socket句柄同时也是一个文件句柄)。可使用ulimit命令查看系统允许当前用户进程打开的文件数限制:

    ulimit -n

    1024
    

    这表示当前用户的每个进程最多允许同时打开1024个文件,这1024个文件中还得除去每个进程必然打开的标准输入,标准输出,标准错误,服务器监听 socket,进程间通讯的unix域socket等文件,那么剩下的可用于客户端socket连接的文件数就只有大概1024-10=1014个左右。也就是说缺省情况下,基于Linux的通讯程序最多允许同时1014个TCP并发连接。
    对于想支持更高数量的TCP并发连接的通讯处理程序,就必须修改Linux对当前用户的进程同时打开的文件数量的软限制(soft limit)和硬限制(hardlimit)。其中软限制是指Linux在当前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一步限制用户同时打开的文件数;硬限制则是根据系统硬件资源状况(主要是系统内存)计算出来的系统最多可同时打开的文件数量。通常软限制小于或等于硬限制。
    修改上述限制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ulimit命令:

    ulimit -n <file_num>

    上述命令中,在中指定要设置的单一进程允许打开的最大文件数。如果系统回显类似于“Operation not permitted”之类的话,说明上述限制修改失败,实际上是因为在中指定的数值超过了Linux系统对该用户打开文件数的软限制或硬限制。因此,就需要修改Linux系统对用户的关于打开文件数的软限制和硬限制。
    第一步,修改/etc/security/limits.conf文件,在文件中添加如下行:

    speng soft nofile 10240
    speng hard nofile 10240
    

    其中speng指定了要修改哪个用户的打开文件数限制,可用’*'号表示修改所有用户的限制;soft或hard指定要修改软限制还是硬限制;10240则指定了想要修改的新的限制值,即最大打开文件数(请注意软限制值要小于或等于硬限制)。修改完后保存文件。
    第二步,修改/etc/pam.d/login文件,在文件中添加如下行:

    session required /lib/security/pam_limits.so
    

    这是告诉Linux在用户完成系统登录后,应该调用pam_limits.so模块来设置系统对该用户可使用的各种资源数量的最大限制(包括用户可打开的最大文件数限制),而pam_limits.so模块就会从/etc/security/limits.conf文件中读取配置来设置这些限制值。修改完后保存此文件。
    第三步,查看Linux系统级的最大打开文件数限制,使用如下命令:

    cat /proc/sys/fs/file-max

    12158
    

    这表明这台Linux系统最多允许同时打开(即包含所有用户打开文件数总和)12158个文件,是Linux系统级硬限制,所有用户级的打开文件数限制都不应超过这个数值。通常这个系统级硬限制是Linux系统在启动时根据系统硬件资源状况计算出来的最佳的最大同时打开文件数限制,如果没有特殊需要,不应该修改此限制,除非想为用户级打开文件数限制设置超过此限制的值。修改此硬限制的方法是修改/etc/rc.local脚本,在脚本中添加如下行:

    echo 22158 > /proc/sys/fs/file-max
    

    这是让Linux在启动完成后强行将系统级打开文件数硬限制设置为22158。修改完后保存此文件。
    完成上述步骤后重启系统,一般情况下就可以将Linux系统对指定用户的单一进程允许同时打开的最大文件数限制设为指定的数值。如果重启后用 ulimit-n命令查看用户可打开文件数限制仍然低于上述步骤中设置的最大值,这可能是因为在用户登录脚本/etc/profile中使用ulimit -n命令已经将用户可同时打开的文件数做了限制。由于通过ulimit-n修改系统对用户可同时打开文件的最大数限制时,新修改的值只能小于或等于上次 ulimit-n设置的值,因此想用此命令增大这个限制值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有上述问题存在,就只能去打开/etc/profile脚本文件,在文件中查找是否使用了ulimit-n限制了用户可同时打开的最大文件数量,如果找到,则删除这行命令,或者将其设置的值改为合适的值,然后保存文件,用户退出并重新登录系统即可。
    通过上述步骤,就为支持高并发TCP连接处理的通讯处理程序解除关于打开文件数量方面的系统限制。

    2、修改网络内核对TCP连接的有关限制(参考对比下篇文章“优化内核参数”)
    在Linux上编写支持高并发TCP连接的客户端通讯处理程序时,有时会发现尽管已经解除了系统对用户同时打开文件数的限制,但仍会出现并发TCP连接数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再也无法成功建立新的TCP连接的现象。出现这种现在的原因有多种。
    第一种原因可能是因为Linux网络内核对本地端口号范围有限制。此时,进一步分析为什么无法建立TCP连接,会发现问题出在connect()调用返回失败,查看系统错误提示消息是“Can’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同时,如果在此时用tcpdump工具监视网络,会发现根本没有TCP连接时客户端发SYN包的网络流量。这些情况说明问题在于本地Linux系统内核中有限制。其实,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Linux内核的TCP/IP协议实现模块对系统中所有的客户端TCP连接对应的本地端口号的范围进行了限制(例如,内核限制本地端口号的范围为1024~32768之间)。当系统中某一时刻同时存在太多的TCP客户端连接时,由于每个TCP客户端连接都要占用一个唯一的本地端口号(此端口号在系统的本地端口号范围限制中),如果现有的TCP客户端连接已将所有的本地端口号占满,则此时就无法为新的TCP客户端连接分配一个本地端口号了,因此系统会在这种情况下在connect()调用中返回失败,并将错误提示消息设为“Can’t assign requested address”。有关这些控制逻辑可以查看Linux内核源代码,以linux2.6内核为例,可以查看tcp_ipv4.c文件中如下函数:
    static int tcp_v4_hash_connect(struct sock *sk)
    请注意上述函数中对变量sysctl_local_port_range的访问控制。变量sysctl_local_port_range的初始化则是在tcp.c文件中的如下函数中设置:
    void __init tcp_init(void)
    内核编译时默认设置的本地端口号范围可能太小,因此需要修改此本地端口范围限制。
    第一步,修改/etc/sysctl.conf文件,在文件中添加如下行: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1024 65000
    

    这表明将系统对本地端口范围限制设置为1024~65000之间。请注意,本地端口范围的最小值必须大于或等于1024;而端口范围的最大值则应小于或等于65535。修改完后保存此文件。
    第二步,执行sysctl命令:

    sysctl -p

    如果系统没有错误提示,就表明新的本地端口范围设置成功。如果按上述端口范围进行设置,则理论上单独一个进程最多可以同时建立60000多个TCP客户端连接。
    第二种无法建立TCP连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Linux网络内核的IP_TABLE防火墙对最大跟踪的TCP连接数有限制。此时程序会表现为在 connect()调用中阻塞,如同死机,如果用tcpdump工具监视网络,也会发现根本没有TCP连接时客户端发SYN包的网络流量。由于 IP_TABLE防火墙在内核中会对每个TCP连接的状态进行跟踪,跟踪信息将会放在位于内核内存中的conntrackdatabase中,这个数据库的大小有限,当系统中存在过多的TCP连接时,数据库容量不足,IP_TABLE无法为新的TCP连接建立跟踪信息,于是表现为在connect()调用中阻塞。此时就必须修改内核对最大跟踪的TCP连接数的限制,方法同修改内核对本地端口号范围的限制是类似的:
    第一步,修改/etc/sysctl.conf文件,在文件中添加如下行:

    net.ipv4.ip_conntrack_max = 10240
    

    这表明将系统对最大跟踪的TCP连接数限制设置为10240。请注意,此限制值要尽量小,以节省对内核内存的占用。
    第二步,执行sysctl命令:

    sysctl -p

    如果系统没有错误提示,就表明系统对新的最大跟踪的TCP连接数限制修改成功。如果按上述参数进行设置,则理论上单独一个进程最多可以同时建立10000多个TCP客户端连接。

    3、使用支持高并发网络I/O的编程技术
    在Linux上编写高并发TCP连接应用程序时,必须使用合适的网络I/O技术和I/O事件分派机制。
    可用的I/O技术有同步I/O,非阻塞式同步I/O(也称反应式I/O),以及异步I/O。在高TCP并发的情形下,如果使用同步I/O,这会严重阻塞程序的运转,除非为每个TCP连接的I/O创建一个线程。但是,过多的线程又会因系统对线程的调度造成巨大开销。因此,在高TCP并发的情形下使用同步 I/O是不可取的,这时可以考虑使用非阻塞式同步I/O或异步I/O。非阻塞式同步I/O的技术包括使用select(),poll(),epoll等机制。异步I/O的技术就是使用AIO。
    从I/O事件分派机制来看,使用select()是不合适的,因为它所支持的并发连接数有限(通常在1024个以内)。如果考虑性能,poll()也是不合适的,尽管它可以支持的较高的TCP并发数,但是由于其采用“轮询”机制,当并发数较高时,其运行效率相当低,并可能存在I/O事件分派不均,导致部分TCP连接上的I/O出现“饥饿”现象。而如果使用epoll或AIO,则没有上述问题(早期Linux内核的AIO技术实现是通过在内核中为每个 I/O请求创建一个线程来实现的,这种实现机制在高并发TCP连接的情形下使用其实也有严重的性能问题。但在最新的Linux内核中,AIO的实现已经得到改进)。
    综上所述,在开发支持高并发TCP连接的Linux应用程序时,应尽量使用epoll或AIO技术来实现并发的TCP连接上的I/O控制,这将为提升程序对高并发TCP连接的支持提供有效的I/O保证。

    内核参数sysctl.conf的优化
    /etc/sysctl.conf 是用来控制linux网络的配置文件,对于依赖网络的程序(如web服务器和cache服务器)非常重要,RHEL默认提供的最好调整。
    推荐配置(把原/etc/sysctl.conf内容清掉,把下面内容复制进去):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1024 65536
    net.core.rmem_max=16777216
    net.core.wmem_max=16777216
    net.ipv4.tcp_rmem=4096 87380 16777216
    net.ipv4.tcp_wmem=4096 65536 16777216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10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net.ipv4.tcp_timestamps = 0
    net.ipv4.tcp_window_scaling = 0
    net.ipv4.tcp_sack = 0
    net.core.netdev_max_backlog = 30000
    net.ipv4.tcp_no_metrics_save=1
    net.core.somaxconn = 262144
    net.ipv4.tcp_syncookies = 0
    net.ipv4.tcp_max_orphans = 262144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262144
    net.ipv4.tcp_synack_retries = 2
    net.ipv4.tcp_syn_retries = 2
    

    这个配置参考于cache服务器varnish的推荐配置和SunOne 服务器系统优化的推荐配置。
    varnish调优推荐配置的地址
    不过varnish推荐的配置是有问题的,实际运行表明“net.ipv4.tcp_fin_timeout = 3”的配置会导致页面经常打不开;并且当网友使用的是IE6浏览器时,访问网站一段时间后,所有网页都会打不开,重启浏览器后正常。可能是国外的网速快吧,我们国情决定需要调整“net.ipv4.tcp_fin_timeout = 10”,在10s的情况下,一切正常(实际运行结论)。
    修改完毕后,执行:

    /sbin/sysctl -p /etc/sysctl.conf
    /sbin/sysctl -w net.ipv4.route.flush=1

    命令生效。为了保险起见,也可以reboot系统。

    调整文件数:
    linux系统优化完网络必须调高系统允许打开的文件数才能支持大的并发,默认1024是远远不够的。

    执行命令, Shell代码:

    echo ulimit -HSn 65536 >> /etc/rc.local
    echo ulimit -HSn 65536 >>/root/.bash_profile
    ulimit -HSn 65536

    常识一:文件句柄限制

    在linux下编写网络服务器程序的朋友肯定都知道每一个tcp连接都要占一个文件描述符,一旦这个文件描述符使用完了,新的连接到来返回给我们的错误是“Socket/File:Can't open so many files”。

    这时你需要明白操作系统对可以打开的最大文件数的限制。

    • 进程限制

      • 执行 ulimit -n 输出 1024,说明对于一个进程而言最多只能打开1024个文件,所以你要采用此默认配置最多也就可以并发上千个TCP连接。

      • 临时修改:ulimit -n 1000000,但是这种临时修改只对当前登录用户目前的使用环境有效,系统重启或用户退出后就会失效。

      • 重启后失效的修改(不过我在CentOS 6.5下测试,重启后未发现失效):编辑 /etc/security/limits.conf 文件, 修改后内容为

        * soft nofile 1000000

        * hard nofile 1000000

      • 永久修改:编辑/etc/rc.local,在其后添加如下内容

        ulimit -SHn 1000000

    • 全局限制

      • 执行 cat /proc/sys/fs/file-nr 输出 9344 0 592026,分别为:1.已经分配的文件句柄数,2.已经分配但没有使用的文件句柄数,3.最大文件句柄数。但在kernel 2.6版本中第二项的值总为0,这并不是一个错误,它实际上意味着已经分配的文件描述符无一浪费的都已经被使用了 。

      • 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值改大些,用 root 权限修改 /etc/sysctl.conf 文件:

        fs.file-max = 1000000

        net.ipv4.ip_conntrack_max = 1000000

        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max = 1000000

    常识二:端口号范围限制?

    操作系统上端口号1024以下是系统保留的,从1024-65535是用户使用的。由于每个TCP连接都要占一个端口号,所以我们最多可以有60000多个并发连接。我想有这种错误思路朋友不在少数吧?(其中我过去就一直这么认为)

    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 如何标识一个TCP连接:系统用一个4四元组来唯一标识一个TCP连接:{local ip, local port,remote ip,remote port}。好吧,我们拿出《UNIX网络编程:卷一》第四章中对accept的讲解来看看概念性的东西,第二个参数cliaddr代表了客户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而我们作为服务端实际只使用了bind时这一个端口,说明端口号65535并不是并发量的限制。

    • server最大tcp连接数:server通常固定在某个本地端口上监听,等待client的连接请求。不考虑地址重用(unix的SO_REUSEADDR选项)的情况下,即使server端有多个ip,本地监听端口也是独占的,因此server端tcp连接4元组中只有remote ip(也就是client ip)和remote port(客户端port)是可变的,因此最大tcp连接为客户端ip数×客户端port数,对IPV4,不考虑ip地址分类等因素,最大tcp连接数约为2的32次方(ip数)×2的16次方(port数),也就是server端单机最大tcp连接数约为2的48次方。

    总结

    上面给出的结论都是理论上的单机TCP并发连接数,实际上单机并发连接数肯定要受硬件资源(内存)、网络资源(带宽)的限制,至少对我们的需求现在可以做到数十万级的并发了,你的呢?

    文章出处:http://yaocoder.blog.51cto.com/2668309/1312821

    首先,针对高并发数,我们需要提高一些linux的默认限制:

    fs.file-max = 51200

    #提高整个系统的文件限制

    net.ipv4.tcp_syncookies = 1

    #表示开启SYN Cookies。当出现SYN等待队列溢出时,启用cookies来处理,可防范少量SYN攻击,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tw_reuse = 1

    #表示开启重用。允许将TIME-WAIT sockets重新用于新的TCP连接,默认为0,表示关闭;

    net.ipv4.tcp_tw_recycle = 0

    #表示开启TCP连接中TIME-WAIT sockets的快速回收,默认为0,表示关闭;

    #为了对NAT设备更友好,建议设置为0。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30

    #修改系統默认的 TIMEOUT 时间。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1200

    #表示当keepalive起用的时候,TCP发送keepalive消息的频度。缺省是2小时,改为20分钟。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10000 65000 #表示用于向外连接的端口范围。缺省情况下很小:32768到61000,改为10000到65000。(注意:这里不要将最低值设的太低,否则可能会占用掉正常的端口!)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 8192

    #表示SYN队列的长度,默认为1024,加大队列长度为8192,可以容纳更多等待连接的网络连接数。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 5000

    #表示系统同时保持TIME_WAIT的最大数量,如果超过这个数字,TIME_WAIT将立刻被清除并打印警告信息。

    #额外的,对于内核版本新于3.7.1的,我们可以开启tcp_fastopen:

    net.ipv4.tcp_fastopen = 3

    其次,针对大流量高丢包高延迟的情况,我们通过增大缓存来提高 TCP 性能,自己看E文注释吧……感觉我翻译出来各种味道不对 = =:

    |

    increase TCP max buffer size settable using setsockopt()

    net.core.rmem_max = 67108864

    net.core.wmem_max = 67108864

    increase Linux autotuning TCP buffer limit

    net.ipv4.tcp_rmem = 4096 87380 67108864

    net.ipv4.tcp_wmem = 4096 65536 67108864

    increase the length of the processor input queue

    net.core.netdev_max_backlog = 250000

    recommended for hosts with jumbo frames enabled

    net.ipv4.tcp_mtu_probing=1

    |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 TCP 拥塞算法的问题,你可以用下面的命令查看本机提供的拥塞算法控制模块:

    sysctl net.ipv4.tcp_available_congestion_control

    如果没有下文提到的htcp,hybla算法,你可以尝试通过modprobe启用模块:

    /sbin/modprobe tcp_htcp

    /sbin/modprobe tcp_hybla

    对于几种算法的分析,详情可以参考下: TCP拥塞控制算法 优缺点 适用环境 性能分析 ,但是这里面没有涉及到专门为卫星通讯设计的拥塞控制算法:Hybla。根据各位大神的实验,我们发现Hybla算法恰好是最适合美国服务器的 TCP 拥塞算法,而对于日本服务器,个人想当然的认为htcp算法应该可以比默认的cubic算法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因为htcp算法恰好没有编入我们所使用的VPS中,所以没办法<u>测试</u>

    #设置 TCP 拥塞算法为 hybla

    net.ipv4.tcp_congestion_control=hybla

    7. 查看linux中某个端口(port)是否被占用(netstat,lsof)

    netstat命令可以显示网络连接,路由表,接口状态,伪装连接,网络链路信息和组播成员组等信息。
    命令格式:netstat [选项]
    常用参数:
    -a, --all 显示所有正在或不在侦听的套接字。
    -p, --program 显示套接字所属进程的PID和名称。
    -n, --numeric 显示数字形式地址而不是去解析主机、端口或用户名。
    用法示例:查看所有的进程和端口使用情况。
    $ netstat –anp
    进一步可以使用lsof命令显示占用该端口的进程情况 。
    命令格式:lsof -i :端口
    netstat -tunlp 会显示所有端口和所有对应的程序,用grep管道可以过滤出想要的关键字段.
    列一下22端口占用的程序

    netstat -tunlp |grep 22

    tcp 0 0 0.0.0.0:42957 0.0.0.0:* LISTEN 2230/rpc.statd
    tcp 0 0 0.0.0.0:22 0.0.0.0:* LISTEN 2443/sshd
    tcp 0 0 127.0.0.1:631 0.0.0.0:* LISTEN 2292/cupsd
    tcp 0 0 :::22 :::* LISTEN 2443/sshd
    tcp 0 0 ::1:631 :::* LISTEN 2292/cupsd
    tcp 0 0 :::57609 :::* LISTEN 2230/rpc.statd
    udp 0 0 0.0.0.0:5353 0.0.0.0:* 2211/avahi-daemon
    udp 0 0 0.0.0.0:631 0.0.0.0:* 2292/cupsd
    udp 0 0 0.0.0.0:37167 0.0.0.0:* 2230/rpc.statd
    udp 0 0 0.0.0.0:52291 0.0.0.0:* 2211/avahi-daemon
    udp 0 0 0.0.0.0:68 0.0.0.0:* 2207/dhclient
    udp 0 0 0.0.0.0:710 0.0.0.0:* 2230/rpc.statd
    udp 0 0 :::39834 :::* 2230/rpc.statd

    查看某一端口的占用情况: lsof -i:端口号

    lsof -i:21

    COMMAND PID USER FD TYPE DEVICE SIZE NODE NAME
    pure-ftpd 2651 root 4u IPv4 7047 TCP *:ftp (LISTEN)
    pure-ftpd 2651 root 5u IPv6 7048 TCP *:ftp (LISTEN)
    这里显示出21号端口正在被pure-ftpd使用,状态是listen。

    netstat -anp 显示系统端口使用情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Ubuntu snippets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lj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