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条微博。
有网友说,他们单位的一位单身女同事,上周末在家晕倒了,隔了一两天才被发现。
这个「被发现」还是纯属巧合。她约了朋友周日见面,对方联系不上她,就去她家里撬了门锁。最后诊断出是脑炎,差点就没命了。
下面的评论里都在高呼「如果你们死活都联系不上我,欢迎上门撬锁」,甚至有人提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要成立空巢青年互助会。
要是你问十年前的20岁的青年最怕什么。大概是工资不涨、隔日下岗……总之,都是些关乎事业前途和柴米油盐的事。
再问问现在的20多岁的年轻人最怕什么,「怕死」居然可以高居榜单之上。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婚恋时间的推迟,在外独居早已经司空见惯。
前人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八点钟的太阳,再怎么阴霾天也是九点多的太阳。
今人忧心忡忡地看看自己,是不是落日都尚未可知。
城市空巢青年,不得不开始思索:我们如何自助和互助?
【拿命换钱的我们,换来了什么?】
从迈进20岁的第一天开始,就有长辈一直在对我说,这是人生最重要的十年,一定要顾好啊。
所以我特别尽力地“顾”:工作效率不行,那就自行拉长工作的时间;领导安排来不属于我的工作,我一担子挑起说这是历练,对于每个机会照单全收。
工作忙的时候胃口不好,就靠外卖续着命。到了晚上,涂着越来越贵的保养品,熬越来越长的夜。
「我身边所有20多岁的人都是这样。」我这样告诉自己。
直到某天晚上脑血管痉挛,太阳穴突突突地跳。那种格外清醒又钝痛的感觉一瞬间传遍全身。
熬夜的伤害如同铁杵磨针,它潜伏在你的身体里,而你永远都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爆发。
如果不改变,就需要面对最悲哀的可能:拿命换钱的我们,可能都等不到那钱换命的那一天。
【除了肉体活命,还需要心灵活命】
朋友阿熊说,在这个铁皮钢筋的城市里,没点社交真的活不下去。
社交是为了活命,在城市空巢青年中见多了。不止为肉体活命,还为心灵活命。
阿熊负责接待客户,每天熟读接线三字经“是的,明白了,好的”。搁下电话也不敢大声数落,怕被同事佐证为工作能力不佳。
在这个城市里,谁不活得像个金刚女孩、金刚男孩,偶尔枯了萎了还要小心翼翼地避人耳目。
找爱人要考虑太多,跳板期,每个人的未来都悬在半空中。未来几年何去何从尚未知,谁也不想浪费时间玩“亏欠不亏欠”的游戏。
更愿意玩在线狼人杀“看到谁不开心就刀谁”,或者做人民币玩家泄愤追着敌方砍。
对爱人的依赖度降低,反而对情绪上互相独立的朋友需求更高。
【“疲劳式休息”=无效休息】
我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用过唯一健康的休息方式是睡觉。但睡觉作为必需的休息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运动让血管保持弹性,才不会有脑血管痉挛这类的问题,最终导致脑出血或是猝死。
以前的人口中的“休息”,是发呆,是聚众打牌,是搬一张板凳在门口侃大山。
而现在我们的休息,是酗酒、玩手机、窝在沙发上两眼盯着电脑屏幕。
这些我自以为舒服的休息方式其实都是“疲劳式休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疏解,反而给身体增加了更大的负担。
但也尝试过所谓的健康式休息,健身、爬山、做家事。但拒绝不了饭局,也觉得三天后就跟不上同事们讨论的热点了,好像和世界脱节。
当病态工作和疲劳休息承包了城市空巢青年的生活。
你以为这些城市空巢青年不爱惜自己,其实「最不敢死」恰恰是这一群人。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将成为远在家乡的父母唯一的依靠。
我的同龄人都开始急着“买保险”。甚至于不惜风险买外币保险。
于是,我身边已经开始有朋友开始践行一种隐形的「空巢青年互助」。
她们拉了个微信小群,群里互相留了电话,互相拥有附近人的钥匙。偶尔也会在朋友圈晒聊天记录证明感情,“证明自己两个人之间强大的联系”。
每日打卡早起的互相监督,顺便规范彼此的生活节奏。每周由专人归纳成表格,便于统计执行情况。
曾在网上看过一条新闻,两个耄耋老人每天晚上都会和她的闺蜜互发一个笑脸表情,以确保对方还活着。
在城市里,一群青年做着同样的事情,每天早上在微信群里互相打招呼“歪?你还活着吗?”
但愿数以万计离开家乡的空巢青年,能一边自助,一边互助,找到和新世界和平相处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