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开卷有益:《水晶苍蝇拍:微博投资感悟》摘抄(2018-06-20

开卷有益:《水晶苍蝇拍:微博投资感悟》摘抄(2018-06-20

作者: 周益军 | 来源:发表于2018-06-20 08:29 被阅读57次

    “好生意--好企业--好投资”的三段式分析思路,可以避免很多“非此即彼”的偏激。其实好生意就是最符合DCF三要素的生意特性,而好企业是指竞争优势稳固且治理优秀,好投资则是在对象之外强调“时机,力度”及“把对的做对”的重要性。三者融合而不是偏激的无限推崇其中一点,才是投资的要点。

    年报分析建议:一,不要只看业绩本身,要特别思考过去1年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是在强化or相反?二,评估企业发展的整体态势是好转中、变差中还是模糊不清?三,未来发展的最大变量是什么?变量走向如何?四,战略执行有效吗?还一脉相承吗?五,有无重要但不清晰的事项?

    我去公司看什么?一,在商业及财务分析中发现的问题或猜测,当面寻求解释;二,注意在我未发问之前公司是否主动谈到了我认为的最重要的事情;三,观察高管谈话风格,经营倾向,对行业及管理的理解等;四,其它人是否发现了我忽略的问题;五,特别注意财报中无法体现,但独具意义的零散信息。

    对企业的商业和财务分析基本上是“用望远镜观察”,虽然离得远但是反而隐去了诸多细节而呈现出整体特征上的客观。企业的现场调研则是“用放大镜观察”,突出针对性以及从细节见真实的能力。整体观察建立骨骼,细节观察补充血肉;商业和财务特征是身体,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是灵魂。

    投资到核心层面,其实视角都是殊途同归的4个字:理解生意。

    在证券市场里暂时的盈亏很容易糊弄人。为什么很多人在股市混了很久很久,也挺努力,却基本难有长进?正是因为总是在被短期的盈亏牵着鼻子跑,试图从这种概率现象去找出“高胜率法则”。实际上,在埋头于短期胜率的时候就正在于长期胜率为敌。跳不出这个怪圈,再多的努力和经历也是枉然。

    【市场定价机制三特征】第一,回复性特征。股市的估值区间在相当长时间内呈现一个稳定的波动区间(但并非永不打破);第二,估值差特征。由于生意属性,市场认知程度和偏好程度等的影响,不同企业的估值水平有很大差别;第三,短期投票器长期称重器特征。股价短期由共识决定,长期由业绩决定。

    第一特征,这种定价的高低循环是很多投资行为的基础,也是暴利和巨亏的潜在因素;第二特征,学会区分正常溢价与泡沫不但是避免高位踩雷,同样也是避免“总是买不到”尴尬的基础;第三特征,学会利用这2者之间的矛盾完成买、卖,是达成“好投资”的一个基础。

    去年末曾谈到的“估值差”问题依然是目前市场的主要矛盾。一些优秀的企业确实并不贵(甚至略有低估),但与沪深300只有10Pe的差额却已是史上最大区间。

    投资有没有秘密?可以说没有,投资方方面面的道理甚至原理和很多具体方法都已经摆在书架上了。也可以说有,因为结合到具体对象上的一些观察、思索、资料乃至于个人在企业分析上的一些独到方法等等不尽相同且未必公开。但后者的“秘密”并不构成对成功的垄断,而对公开智慧的学习则是成功的基础。

    每个人都可能对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人脉及信息方面有特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在相关企业分析中无疑是加分的。但如果没有对投资基本规律这个“1"的充分认知,则类似专业知识这种无数的“0”就都没有太多的意义----就像,我们很少看到某个行业的专才在相关的证券投资领域取得成功。

    在证券投资领域很多种看起来完全不同的投资方法都可以取得成功。但这些“具体方法和投资标准”的不同的背后,其实高度相同的是“理智”“耐心”和“坚韧”。

    可能很多朋友都有对溢价的误解,认为溢价=高估值。但实际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溢价并不是一个创新的“理论”,而是对客观“事实”的阐述而已。我一直讲,当想不通溢价的估值差的时候,想想为何现实中人们的工资水平会有这么大的差值?排除掉特殊性现象外这里面有没有必然性?好的道理都是简单的。

    2010年,我国年收入过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已经超过2000家,其中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过100亿元有4家,超过500亿元有1家。而在2005年,收入超亿元企业仅有299家,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有29家,首次出现了超100亿元的企业。从数字来看,市场容量极大的增长了,但市场依然很分散。

    【中国的财报特征一】1,资产结构重资产的同时,货币现金充裕,负债较低;2,利润率低,管理费用极其变态的高,投资收益经常为负,少数股东权益占比高的变态;3,股东权益增长极快,但从来不分红;4,现金流充裕,但与员工工资过低有很大关系,且顺差业务的现金流不可持续。

    【中国财报特征二】从ROE拆解,总资产周转率由于有大量无效的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而较低,未来销售收入增速大概率放缓压力更大;销售利润率一直很低,这一方面是低端业务占比过高,另一方面管理费用过高也是主因;财务杠杆貌似用的不多,但是货币超发红利不可持续,未来杠杆余地极小。

    【中国财报特征三】未来的权益收益率主要取决于:1,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张必然来自内需这篇蓝海,且服务业的资产较轻;2,业务从低端向高端渗透提高毛利,特别需要大力降低管理费用!让渡少数股东权益!高科技业务同样资产较轻;3,杠杆余地不大。大股东持股极高,中期利大于弊远期弊大于利。

    看了下《30个30岁下中国创业者》这篇文章,基本来自于互联网、特色消费品领域,传统行业1个没有。实际上这取决于2个重要条件:第一,传统行业已经高度发达而需求稳定,机会少壁垒高;第二,新兴行业需求突飞猛进且又是轻资产型为多,更适合聪明的家伙进入并快速长大。

    这可以有2个启示:第一,稳健的投资最好避开容易被这些聪明家伙颠覆的地方(PE另说);第二,流行的所谓“中国为何出不了某某”的质问有思维盲点。倒退30年也不可能存在王石,马云,社会发展进度和产业环境决定风云人物的出处。忽略环境差异谈这个问题就像问:为啥沙漠里出不来海豚?

    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一定是实业产业英雄的天下,创新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竞争力,规模及效率和成本才是关键;同样后工业化社会要想发达,则必须靠创新的高附加值和强烈差异化取胜。聪明的脑袋和资本到时候自然会往相关领域聚集,这比发改委好使得多。确保发展轨迹不被打断,实际上比啥都重要。

    投资从根本上而言,比的是谁能先明白“什么才是对的”然后比谁能“坚持做对的事情”。由于个人经历的有限性,所以是否能学会从别人的错误上吸取教训是个重要的能力。谁都会犯错,差距在于有的人错2次就明白了(或者只需要看别人犯错就明白了),而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试错、而且必须是亲身试。

    类似心里素质,耐心,专注,人生感悟及商业感觉等等,则由于不同的人生境遇而非常容易“差异化”且差异的程度可能极大,这才是关键。

    投资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等待中度过的。无论是买入后长期持有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守候,还是等待着比较合适的介入机会,都是如此。时间,是炖至“财富自由”这道大餐的基础条件和火候。迫不及待试图去减少火候,从慢慢炖改为大火爆炒,快是快了,但最终吃到嘴的是什么味儿,就很不好说了。

    能力的提高似乎没有什么捷径,多学习思考必不可少。但我想说的是思维方式锻炼+分析方法论是非常关键的,分析要沿着一个框架来进行而不是四处发散。而分析框架的形成,就很需要对一些本质性的问题有所思考。比如,到底什么才是企业的价值呢?这种价值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哪些?投资的成败到底取决于什么因素?由此再延伸应该特别关注什么信息和资料来佐证呢?这些问题想清楚,可能才能有效的进行分析。由于互联网的存在,现在的信息搜集已经具有较好的条件,投资者的分野是在于信息的有效组织和解读。

    对于阿胶的中长期经营局面我曾有过一个小文分析,目前没有大的调整。说句反动的话,我不认为我们投资人在具体经营上能比管理者高明。所以我建议企业的分析要立足现实,分析的重点是长期的商业吸引力和竞争优势的牢靠程度,具体经营波动的捕捉恐怕高于“三尺的跨栏”了。阿胶的战略我认为是对的,但是力度或者说效果我认为很不足(指延伸品和阿胶浆)。

    【逻辑支点】:我认为对企业的分析不能基于短期的因素,比如毛利率、产能等。而是需要从大到小的一个逻辑,且这些逻辑都基于一些长期来看比较稳固的东西。比如依次:企业的价值特性什么-----产业的发展环境态势---行业的竞争格局态势---企业为何具有最终胜出的素质---实现这一结果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年报如何观察是否依然在正确的路径上....

    【企业内在价值】:我们经常谈价值,但到底如何理解他?如何“毛估估”他呢?我是这样看: 价值的结果:创造自由现金流(凡是无法做的的,都趋近于无价值或者低价值)----这一结果的前提:以高于低风险资产的资产收益率来创造现金流(ROE对比折现率)----测量的角度:收益率的高度、收益率的持久度、收益率可在多大资本规模下复制和保持。

    以这个为指导去看待企业,将跳出一般视角(一个个业务去拆分拼凑,盲目的预测现金流和三张报表)过于纠缠于细节却无法提炼出企业根本特征的缺陷。

    好生意:最符合dcf三要素的,符合高价值企业的原理的(参考博文) 好企业:优秀的企业是有共同点的,他们才能发挥出好生意最大的价值 好投资:不光是安全边际的问题,还有仓位和交易周期是否合理等问题。 投资不管你怎么做,其实最终要浓缩到三个问题上:对象,时机,力度。仔细想想,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思的。如何协调好这三者,我认为体现了一个投资人的综合投资素养。

    对于成长股初期,财务报表往往不好看,这时候除了考虑其前景和团队,定量分析上如何排除地雷?拍兄如何看待和分析这类公司?

    答: 定量恐怕很玄,但我觉得可以重点观察3点:

    第一,领导人和管理层是否体现出了正直的作风(对待客户、员工、股东),是否体现出了优秀的经营品质(比如不急功近利,具有产业抱负和战略思维,耐得住寂寞,注重执行力等等)

    第二,要注意管理层表述及财务数据上的自洽性,也要结合行业其它公司的情况来看。比如不能一边说“供不应求”财务上体现的却是赊销及费用加大驱动销售等。

    第三,对一些高危的情况敏感。关键人物不正常的连续离职、难以自圆其说的一些重大行为、计划永远执行不到或者总是新计划等等吧。

    很多东西到底是行业景气下的产物还是真正的竞争优势的结果,我觉得言之过早吧。就算是消费品也是差异很大,日常消费品和奢侈消费品的优势倾向就差异很大,恐怕不能一概而论,或者说一概而论对投资可能意义不大。

    我眼中的安全边际:

    第一,未来优势是最大的长期持有安全边际。

    第二,市场错误定价提供当前的交易安全边际。

    第三,仓位分配甚至资产的再平衡提供总体的安全边际。

    未来中国要么完蛋,要么科技创新和经济效率必须提升。但是我特别想强调的一点:一个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投资收益是完全不同的三个层面,一个投资人最惨的就是那自己的资金为社会效益买单(当然挺光荣的^^)。

    要区分未来优势型企业,还是行业景气驱动的一时繁荣型企业。

    类似“未来成功的卖出取决于你今天的买入”,买的越是成功的,就越不必赌那个最疯狂的尖儿,成功概率就越高。越是财务状况从容的人,就越容易有耐心忍受波动并捕捉到真正的大机会。

    投资不是去回答每一样东西有无投资价值,而是找到自己能把握而且放心的东西。这类东西说实话我也不觉得投资起来特别简单,否则格雷厄姆也不必强调“分散”了。另一点,就是要想清楚自己的投资模式是什么,不同的模式对选择标的的差异非常大。你不可能用一个概念股去支撑自己5年以上的长期持有型投资,反过来也一样。所以我经常说,即便是绝对的真理,也未必是唯一的真理。少说服别人,多想自己就ok 了。

    没必要一定走向成长股,就像我肯定不会强迫自己去挖掘钢铁股一样。看懂什么做什么就是了,然后不断根据结果来反思或者修正,这不就是进步吗?

    投资的品性:

    理性:独立思考能力,不随大众情绪癫狂。芒格说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述他,就是这个了。

    辩证:学会看待事物的两面性,其实就是任何事情的局限性。而风险和机会总在动态的配比,学会一只眼睛盯一个。

    中庸:任何事情推到机制都容易出问题,再好的东西一偏激了就麻烦。

    守拙:耐心,安心的待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别羡慕,别抱怨。

    坦率讲,我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这些品质是天生的+已经固化在过去的人生经历中的。可以锻炼加强,但恐怕很难让一个实在不具备基本品质的人通过学习而大幅度的改变。

    我不同意“好标的都不便宜”,实际上我看到的好标的都曾经便宜过,只不过没人提前看到而已。茅台、白药、天士力、烟台万华、万科、招商、三一....哪个不曾便宜过,而且是起码持续几个月的便宜?

    如果一笔投资必须让你变成这个行业的专家,去学会n多专业词汇,去参加各种专业会议才行,那这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回到投资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是去成为各种二手专家。找到业务和生意中“核心而简洁”的投资逻辑才是关键,之后再去丰富细节才非本末倒置。投资本身就是一个专业,别忘了这点。

    什么是“道”什么是“术”?道,是总体的原则和最基本的规律;术,是各种针对性的技术和具体的解决手段。投资只有道而无术,完全是坐而论道,无限接近于空谈;只有术而无道,容易迷失在专业技术崇拜的迷宫里,越做越空虚而身心俱疲。对投资而言2者都是必需品,必须兼修,不可偏废。

    投资的状态:1,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惶恐;2,学了点儿投资和财务的皮毛,以为都懂了;3,又发现不懂的还是太多,谨慎;4,想通不可能什么都懂,能力圈;5,真正搞懂了自己能懂的东西,豁然开朗;6,在能力圈内把复杂的变简单,知行合一;7,看到不同中的相同和相同中的不同,融会贯通。

    真正关键的还是对企业和估值的理解。在这种环境中能学到的东西,堪称黄金一般珍贵。它会在我们长期的投资生涯中带来巨大的回报。

    资产的涨跌导致未来预期收益率的变动,当前越是低迷的其未来的预期收益率就可能越高,而风险反而越低。相反则不但风险聚集越大且潜在回报越小。但大多数人太习惯于在当前表现好的资产中求得脆弱的心安理得,没有勇气和耐心去坚持做对的事情。所以古今中外那么多轮大牛市,照样没改变多少人的命运。

    巴菲特说“一个人的投资成果,既取决于你付出的努力和拥有的知识,也取决于投资生涯中股市的愚蠢程度有多大。”可大多数最爱抱怨的人,恰是“既不拥有起码的投资技能,又总是成为市场愚蠢中的一份子”。这样的人,如果拿出“骂市场”的1/3的篇幅,来写写自己在这个市场里的德行。才算是有希望了。

    市场就是面镜子。你天天看到的是内幕消息,那么你就会成为消息追逐者;你天天看到的是赌博,那么你就会成为赌徒;你天天看到的是均线指标,那么你就会成为交易者;你天天看到的是企业经营,那么你就会成为投资者。没人规定在股市里一定要如何,自己种下“因”自己收到“果”,如此而已。

    投资与种地:在气候适宜的地方(显著的长期商业机会),找一块肥沃适宜生长的土地(生意属性上佳,优势周期向上),选一些基因优良的种子(强大竞争优势,优秀治理,财务稳健),在合适的时节耕种下去(安全边际)并合理劳作(年报监测、品种调整等)。坚持下去,好收成就不会渴望不可及。

    试图每年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要战胜市场的时候,企业的实体运营怎么可能满足这种“效率”呢?专业人士的一个要命地方,就是太习惯市场时间,而太不习惯企业时间了。

    成熟的投资人会发现,几乎每次你成功的买入或者卖出行为,都与大众的主流情绪是相冲突的。与其说这是投资人在逆向,不如说其实投资人根本没做变动---依据的是一直以来的判断和逻辑,只不过时机到了就动手而已。恰恰是大众总在2个相对的方向上做折返跑,还美其名曰“做滑头”。

    【怎样考察管理层】:唯听其言,观其行,查其品,思其道。言行不一致只能是政客型甚至欺骗型的管理者;基本品格可在其对待员工、客户、股东的细微处以及一些突发事件中的反应得以窥见;是否具有战略思维是否理解企业价值所在,秉承何种经营理念,均是经营之道的境界之分。

    真正的聪明人会(而且必须)分清运气和能力的差别。能力才是让你可持续可复制的终身的伴侣

    很多人总是关心波动性,而忽略了总目标的达成。就像总是对技巧性的东西着迷,却意识不到最值钱的是规律性的东西。看问题是就现象研究现象,还是从现象看到本质,是能否进步的关键性差异。踏实不是来自短期的收益率,而是每年自己是否都在进步?看不见的努力,未来总会以看得见的结果显示出来。

    复利的神奇建立在“可持续性”和“避免亏损”两个条件上。不建立在这2个前提条件下的“财富增长”都可能是昙花一现甚至面临一次打回原形的。执着于短期的涨跌波动,真是花极大精力处理P大点儿的事儿。价值投资不是向巴菲特或者哪个大师效忠的游戏,其实我们是忠于复利。不懂这点,背口诀也无用。

    如果可以加入巨头体系就自动加入了其巨大的市场,往往带来极高弹性的业绩爆发并获得追捧。但这类企业的问题就是其价值创造非常的不稳定,缺乏终端市场把控,大订单难预见,技术更新风险高,对退出时机要求很高。

    越来越觉得作为一个投资人纠缠在具体业务细节甚至经营数字上可能并不是明智的。在可能缺乏足够的专业理解和企业具体信息时,过于细致的“预判”往往谬之千里而不自知。但对于企业发展的长期驱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强度、可持续性,及其是否具有显而易见的巨大商业价值,则是可以做到且必须做到的。

    企业的长期判断比短期更难吗?其实越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企业的经营越是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干扰而呈现“不确定”。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企业的经营结果则极大的与其外部环境的大趋势+自身竞争优势+生意的特性等强相关,而呈现较高的“必然性”结果。其实投资人的情况也是如此。

    很多人忘了,护城河只是价值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比如公共事业公司往往具有更强大的护城河。护城河只是“保护”作用,真正的城堡则是“商业价值”,两者结合加上错误定价才是“投资价值”。好生意一定是符合dcf三要素原理的(创造现金、高持续性、尚处于价值周期的初、中阶段)。

    什么是商业价值?我看就是企业对客户创造的利益的货币化。所谓商业洞察力,就是搞清楚:1,客户是谁?有多少?2,为客户创造的利益有多重要?有多大?3,客户利益是否能转化为货币?4,这个过程的可持续性?5,潜在机会与风险的配比有多吸引人?这种洞察领先市场的程度,与收益空间成正比。

    与研究成功的企业一样重要的,是观察失败的企业。成功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失败的因素有时更具有共性。思考清楚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失败,已经大幅度的提高了成功的概率。不仅投资,看待国家社会变迁也类似。既要对成功案例总结,更要思考失败案例的原因。否则,只能是无聊的口水仗。

    一个好的公司必须既要做正确的事,也要会正确的做事。前者指事业符合社会发展大势和商业规律,后者指懂战略并能合理调动经营资源来达到目标。如果,它又恰好是“小强”特征(以前讨论过),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持有。而小聪明总会引诱人去做加法,但过后你却发现,所有的加法都做成了减法。

    差异化竞争优势往往来自于企业的“打破常规”。我在很早以前就在一篇博文感叹到好企业家的特征就是“难以理解,经常做一些普通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其实本质上这又很好理解,正常的方法谁都会做,那么也就不可能做出什么不正常的成绩。而这难以理解与理解之间,可能就是缘分。

    人们喜欢用收益率去衡量决策的正确性,但事实上是否是正确的决策与一定期间内的收益率结果并不正相关。关键在于任何决策都无法避免偶然性,而结果(特别是短期的)却可能被偶然性极大的左右。恰当的决策不追求小概率下的大收益,而是避免大概率下的大失败。不理解这点,就不可能分清运气和能力的差别。

    所谓的超额收益,不管是在实业还是投资领域,都必然要建立在某些强大壁垒上。投资人经常叨叨企业的护城河,但有几人评估过自己的护城河呢?商业洞察力、对风险的敏感、对市场定价原理(估值)的理解,是我认为投资中最高的3大壁垒。三者皆备必为杰出投资者,某一面突出也有机会成为优秀投资人。

    一个人的脾气秉性,价值观自然会映射到他的投资中去,性格决定命运在投资世界中依然成立。另一方面,在投资的世界中待得越久并用正确的投资思维看问题时间越长,那么它又会反过头来影响到人的性情和思维方式。所以投资也有职业病,包括不幸的生理上的颈椎僵硬,和有幸的精神上的理性独立。

    (12.12.3)面对凄惨的市场,“大多数正常股民”的反应是消极颓废并忘却。但对“不正常的少数投资人”而言,这种时候才是真正有必要严肃的考虑tenbagger的时候。历史上的大多数10倍股并不仅靠自身优秀的业绩积累,估值倍数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等未来某刻又都在嚷嚷tenbagger的时候,反倒是要抹抹嘴溜号了。

    股票的根本是企业没错,但股票最终与企业是2个事物。企业的内在价值定价(而不是内在价值本身)会在不同的市场氛围下发生波动,有的大打折扣,有的则远远透支。证券市场是对企业内在价值的一个定价和交易市场,所以对于交易的对象和交易的规则就都应该理解,而不是只看着其中一个。

    投资不是零和游戏,但却是高壁垒的游戏。“零和”的本质是损人利己,整个社会的利益却并无增加。而投资本质上则是靠自己的正确盈利(别人的错误会放大盈利),投资结果也与企业创造价值的程度呈正比。投资无须误导坑害任何人,但必须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持续正确的判断和行为,这确实需要很高的技艺。

    过去多年,白酒等历史高回报率股让人艳羡,一些人就贴上“永不过时的伟大企业”代言人标签;前2年成长股尽显王者风范,马上出来一堆“高成长新兴产业”的掘金大师;这几个月低估值企业强劲反弹,“逆向投资才是王道”又成了最新榜样。我弱弱的说一句,能别太突出这种时髦的表象而多看看本质吗?

    具体企业投资,不是一个估值的简单问题。而一谈估值马上联想到买还是卖,属初级阶段。我说过无数次,估值的本质是你懂不懂这个生意,懂了,你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该买该卖和该拿着,但有一点,不存在绝对的刻度计:比如多少Pe一定该卖了或者买了,这就形而上学了。

    今天的迷茫其实不过是历史的再现而已。回头去看总是无比清晰的,但改革初期谁敢扔掉铁饭碗去捡现在看来白给的遍地黄金?入世的时候有几人敢看多中国成为世界工厂?05年能有几个人意识到新一轮大上升周期在开启?今天除了迷茫的具体问题又变了,什么都没变。

    对于处在黄金发展阶段的国家地区而言,人这一生真的起码会碰到几次很好的机会。但就像我提出过的问题:美国或香港、日本等等,历史上均出现过了n多次的各类资产的绝佳投资机会,但试问真抓住的又有多少呢?中国根本没区别。分水岭只在于:第一你懂不懂这个机会;第二你敢不敢抓这个机会。

    任何一个最后被事实证明的伟大企业,回顾其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灰暗的时刻:无论是当期业绩的低迷,还是业务面临暂时的困境,又或者公关方面的危机等等。这种时候,对投资人最重要的可能是公司到底有多值得信赖?它的置信区间有多大?无法信赖,就无法在它暂时性困难时选择坚守,更没有最后的收获。

    有网友问【怎样判断是否暂时的危机】,我的看法:1,从长期供需格局来看,是否依然处于需求增长的初中级阶段而进入壁垒越来越高;2,从竞争格局来看是否依然持续拉大与对手的差距;3,是否具有渡过危机的物质基础;4,能否客观看待危机并正视其中的危险和机会;5,管理层的信誉和能力是否值得信赖。

    当一个标的需要挖空心思甚至用“信仰”去支持上涨时,距离大幅度的下跌就不远了;而当一个标的拥有并反映了几乎所有下跌的理由时,距离可观的回报也不远了。2011年中以来,对于市场的“估值差”异常之大的问题保持着饶有兴趣的观察,今年的市场给出了答案。理解市场,与研究企业同样重要。

    面对熊市的层次:1,对市场正常现象大惊小怪,天天做痛不欲生状,靠骂发泄苦闷,善找借口却永远不会反思自身;2,认知上基本理解市场周期性的必然规律及现象。心态上依然难以遏制的痛苦,技能也还做不到很好的利用市场;3,充分理解市场,积极利用熊市扩大收益率差距,头脑理智心态从容。

    世界上90%的人相信一个事情不是因为它是真的,而是因为他愿意相信。操纵大众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被操纵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智慧的。芒格说:在拿着锤子的人眼里整个世界就像一根钉子。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与完整的真实世界到底有多高的契合度,取决于那个锤子有多难放下。

    跌多了涨涨,修复下估值差很正常。因为一段儿上涨就又顺势转变观点了毫无必要。市场波动的内在原因有时简单的过分,有时候复杂的要命。但个人长期投资的大逻辑,既不会因为前期的下跌改变,也不会因为近期的上涨改变。

    成熟的投资人相信市场必将有效反应内在价值,但不认为市场定价时刻都是公允的。远离日常波动,其实是以退为进。走出浮躁,走入价值。

    n个名人专家的拍胸脯无敌白金钻石底不经意间似乎都破了,这不过再次证明点位预测只是市场的常规娱乐项目而已。时至今日,具体的底依然不可知,但大体的风险机会比却越来越清晰。在市场低迷恐惧弥漫业绩萎靡的当下,买入并持有优质企业的股票就是对资产最负责任的行为,好决策自会被时间证明。

    股市里的企业类型千差万别,我们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我们又必须真正懂一些类型的企业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投资结果。对企业基本面的发散往往被误读为价值分析,而实际上真正有效的分析必须建立在一个价值评价的框架下来进行,而它的前提是想清楚生意的本质和投资的本质。否则必将陷入无限细节的汪洋大海。

    对未来判断当然有不少风险,但如果不面向未来可能导致更大的风险。所以人生本来就是有风险的。

    能跳出自身视野局限性看问题的是能人,能跳出大众思维局限性看问题的是强人,能跳出时代的局限性看问题的是伟人。不管冲破哪个层次的局限性,可能都需要放平自己、保持高度、找对角度并客观理性。

    巴菲特说购买企业时会评估“这个生意是需要聪明一次,还是需要一直聪明下去”。我觉得投资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不同的投资倾向确实可能导致有的方式只需要聪明几次就够了,有的则必须过不了多久就要聪明一次。我喜欢那些能聪明一次就管很久的决策,它不但带来更好的回报,更能避免很多麻烦和压力。

    好公司会偶尔带来麻烦,但更多时候带来的是持续不断的惊喜;坏公司会偶尔带来惊喜,但更多时候带来的是持续不断的麻烦。好公司的股价是爬山,有休息甚至下坡的时候,但长期看不断刷新海拔;差公司的股价是过山车,有时爬的高度让人欢呼,但长期看总会回到起点。我愿孤独的爬山,而非热闹的游艺。

    芒格说对一个投资人而言,多读历史类哲学类的书可能比专业书籍更有用,这虽有些夸张但确具有深层的意义。

    虽然企业研究力图寻找确定性,但确定性永远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确定性则是绝对的、持续的。这2者看似矛盾,实际上确定性研究圈定符合特定标准的“对象”;而不确定性带来的市场分歧、定价偏差和收益概率偏差,提供了“时机”。前者是瞄准,后者是扣扳机,2者结合正是投资艺术性的重要表现。

    我们的判断永远是主观的,而且很难影响到企业的客观发展进程。所以,才更要强调“懂不懂”的问题。研究的目的不是去干涉或生硬的假设,而是去理解其发展的逻辑、条件以及风险。研究的目的一是搞清楚值不值得关注,二是搞清楚什么条件下才值得下手,下多少。

    【三个本质】:市场的本质是供需,商业的本质是竞争,投资的本质是前瞻。对这三个本质的思考,对于企业和投资分析的逻辑框架建立非常有帮助。所谓分析的逻辑框架,就是将一个复杂庞大的问题抽象出几个最重要的逻辑支点,并且梳理清楚这些支点的相互关系。

    供需关系是一个生意的基本背景,需求的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的特质。对供需的把握,一方面是从长期的角度思考需求变化的态势和主要驱动因素,另一方面则是从行业特质的角度理解影响供应的壁垒及程度。行业供应与需求关系的不同态势,揭示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大周期和市场长期预期的大方向。

    竞争是每一个企业不可避免的课题,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怎样的位置,能够多大程度上免疫于惨烈的竞争,这种免疫具有多高的可持续性,以及能够带来什么程度的超额收益,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说供需更偏外部环境,那么竞争优势就更偏自身经营的艺术,而这也是估值差异化的重要基础。

    前瞻性是投资困难而极其重要的部分,所谓逆向投资其内涵也是对某种因素未来修复的提前预判,逆向只是表现形式。前瞻的洞察力更可能发现当前低价但未来溢价的优质品种,而不是随着业绩和市场情绪起伏,也不是永远哀叹“太贵了”。前瞻和洞察力对于“长持型投资”是安全边际的最重要因素,没有之一。

    对于一笔长期投资而言(注意这个前提),不可能在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情况下达成,除非瞎猫碰死耗子。因为在长时间跨度下,错误可以毁灭一切。缺乏这个,可以做投资,但不要去【长期持有】。任何原则都是有边界条件的,不在一个边界条件谈原则往往是僵化教条的。

    如果发现所谓的成长股在买入时候并不具备“逆向”于市场评价和情绪的时候,恐怕你的这笔投资就面临一些麻烦。我更想说的是,真正的好投资,永远是将成长与逆向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一提成长就感到与逆向矛盾,一提逆向就感到与成长悖论,那我想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对投资理解。

    百尺高杆更进一步往往非常困难。所以那种“登峰造极”的企业,市场反而很少给予高的溢价,这其实并不难理解。相反,如果一个企业虽然暂时还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或者弱点,但若其竞争优势的牢靠程度已经可信,且这种优势带来的超额收益只处于初步阶段。那么当前的不完美之处恰恰是未来的潜力。

    风险这东西大多数时候是可以知道的,少数时候是完全的意外。可以知道是因为大多数的风险是做了蠢事主动创造出来的,而意外情况不多才更致命。所以避免做蠢事是第一位的,为意外留下余地也是重要的。风险控制并不是“跌多少止损”这类生硬的条款,其本质是保持理智和投资原则的一致性。

    很难差异化、但有广阔资本复制空间的,优秀的运营能力能带来阶段性的超额收益;差异化强烈,但优势和资本扩张已经接近衰竭或者末期的行业,强大的护城河能继续创造现金流但已无成长性;而在容易差异化的行业中构造出了竞争优势,又尚处于优势扩张初期和ROE长期向上态势的企业,乃挚爱“小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开卷有益:《水晶苍蝇拍:微博投资感悟》摘抄(2018-06-2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lt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