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日子,就像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
见着差不多的人,说着差不多的话,过着差不多的日子。
人们把这种日子称作安稳,我却发自内心地感到烦闷。
前两年,服务一家独角兽公司,做O2O的。当时这家公司已融资B轮,蒸蒸日上,众多著名投资机构找他们攀谈合作事宜,媒体机构争相报道。
而其中一篇关于其CEO的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
文章上的大意是说这位500人独角兽CEO是如何如何厉害,如何考取国外名校,进入大公司工作,后又回国创业,开创事业等等。整个一开挂人生。
而当记者们问起他开创事业的动机,希望从他口中获得一些感性的,或者富有理想色彩的正能量感言时,这位CEO似乎对自己的“成就”不以为然,他向记者回忆起过去的种种奋斗时光,更坦露心声讲起自己刚回国那会儿得抑郁症的日子,讲起自己曾一度陷入痛苦。
独角兽CEO得抑郁症?没错。
CEO对记者说,自己回国之后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感到烦闷,觉得手脚无力,吃东西无味,心情也不太好。自己跑去看过医生,医生跟他说自己有抑郁倾向。
究其原因,原来是因为回国之后,这位CEO整个人就因为环境或家庭的要求,而“被动地”进入了一种安稳的状态,和之前在海外奋斗,学英语的状态完全不同。
仿佛昨夜还在与这世界顶尖的人才共同在思维迸溅中激情澎湃,这一刻就必须回国来和柴米油盐打起交道。这种生活节奏的差距,让他很长一段时间感到无所适从。
有人可能会说,柴米油盐不好吗?你觉得你从国外回来就应该高人一等吗,回到亲戚朋友身边还感到不适应这不是矫情吗?
但说实话,这还不是什么落差,还不是什么从高峰到低估。
这仅仅只是CEO更看重的是工作带给自己的兴奋感,看重那种独立公平竞争环境中,靠努力争取合理目标的公平公正。但国内的发展节奏很明显给不了自己这种感觉,原因很多,在此不展开,但这种变化让他有些不适应。
回到生活本身是挺好的,可是柴米油盐的生活一多起来,人们便会慢慢地习惯自己的舒适,回不到那种削尖脑袋往上奔的日子。
就像李安导演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的士兵一样,从战场回来后,已不再习惯平常人的生活,因为那在战场上的日子实在太令人印象深刻。
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烦恼和选择,但当你习惯了战场上的悲喜伤痕,你很难喜欢那种坐在家里餐桌上牛奶而被烫伤的生活琐碎。
毕竟,这个世界上,以奋斗为生活内容和朝着目标生活奋斗的人,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位CEO刚回国在一家企业里当总监,每天朝九晚五看似稳定,但他刚过33岁便要进入到一种逐步将生活主动权交给别人的生活里,对他来讲是温水煮青蛙。
他的时间,精力,大脑里的智慧的作用不再是那些影响产品走向的创新,不再是吸引团队注意力的一项决策,仅仅是工资卡上的数字,是来自父母,家庭对他的传统说教。
于是乎,为了寻求解药,他加入到这个创业项目当中来。
首先,团队都是自己欣赏的且和自己背景相似的人,都是国外留学,都有过日夜兼程的奋斗时光,都不安分。乔布斯说过A级人才要跟A级人才在一起,他认为自己找到了这样的人。
其次,加入到创业中,更主要的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多地找回当年奋斗的感觉,那种不顾一切的专注后,逐步获得欣喜的巨大满足感。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幸运,他的项目后来获得了成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像是一种必然。
他和他的团队在一年时间就获得上百万用户,服务包括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超过几千万的用户。1年之内,从A轮到了D轮,在掌声和支持声中,他和他的团队获得了财务和业务上的双重成功。
由于项目的关系,后来我早已不再关注这个公司的发展,只是后来偶然看到相关新闻,才了解到他们早开始了新的业务方向,投资人也从资本机构变为大型集团公司,算是更上一层楼了。
不过想起这位CEO的抑郁,我和我很多朋友都会有共鸣。
生活的冒险在我看来,不是一种风险,更多是一种踏实,是一种主动获得的充实,是一种真正在活着的感觉。
冒险,是我们受困于平凡的唯一解药。
我时常翻看过去的朋友圈,翻看那些曾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相遇的朋友们的状态,我都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体会。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但其实,人们失去的也不少。
在那些不痛不痒的朋友圈感言中,我的直觉让我觉得人们并没有过上自己当初想要的生活。
他们虽然都有好工作,好领导,好公司,但这离他们当初真正渴望的生活其实差很远。
因为在我看来,他们已不如过去一无所有时那么投入,不如过去那么直率;
他们也不如过去两手空空时,对未来那么虔诚,对理想那么渴望;自然而然地,他们也不如当年那样专注,不如当年那么有创造力,那么坚决了。
得过且过的忍耐,最终给了他们得过且过的人生。
所以,当人们变成这样的时候,当人们对日子感到无味,对生活种种都变得挑剔却不再有勇气踏出那一步的时候。
当我们已经无险可冒的时候,所有的激情都只能发生在梦中的时候。
请你认真地问问自己,你真的睡得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