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到一位老师回复“要不要坚持日更”,老师的意思是,一味单纯的抒发情感的日更,不是不可以,至少语感会有所提升。但是如果每一篇日更都要以作品的形式发表,那这样的日更会成为一种负担。
如果能在一边坚持“作品”的更新,再加以坚持日积累的习惯,那自然是好的,但前提是不要成为负担,为了做而做。
关于阅读,原本计划,微信读书一遍,纸质书一遍。微信读书上完成了《认知差》的阅读,纸质书却有点读不下去了。
不可否认《认知差》这三个字触动了我,所以纳入囊中。但细细一读,发现,如果拿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作为推荐,此书肯定不入围。文中太多看上去说的有几分道理的分析,非的加点生涩难懂的行外术语加以“点缀”,比如“熵”。
整本书读完,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点和行文逻辑还可以接受。越到后面,越有一种为了完成而完成的感觉,单篇一个观点一个事例再加一些不痛不痒的说教,味同嚼蜡。
《认知差》作者,是一个流量很不错的公众号号主写的。也许是正值出书热的当口,《认知差》出生了。《认知差》的风格,更像是一本公众号文章合集。里面的一些文章,篇和篇之间的文笔有很明显的差距,这难道是枪手代笔合集?
看完认知差,想起某老师在课上说的一句话“好的作品是结构制胜。!”文也好,视频也好,书籍也好语言结构,行文逻辑,框架结构,看上去不难的东西,要一点一点抠出让读者满意的作品,没有一点积累和能力,是很容易见肘的。
这几天在读另一本关于认知的书,作者在序言里说,在写这本书之前,他用了三年时间阅读“广泛涉猎知识,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中”。
想要表达一个观点,必须对观点产出和定义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想要说明一件事,必须知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想要写一本书,没有阅读积累,没有思考习惯,没有丰厚的知识,无论写出什么,都不像那么回事。
在《认知差》在作者坦言,没有读过《红楼梦》,但他又鼓励大家坚持阅读。读过《红楼梦》并不能代表什么,但不读经典,不真正做到积累,对他人再多的“鼓励阅读”,就像一个手里拿着手机再批评孩子玩手机的家长一样,说什么都没意义。
虽然不太看好《认知差》这本书,但书中的一些内容还是挺值得记录的。比如:
1、真正的公主,从来没有公主病。
摘录:
控制不了自己生活的人,会通过控制别人来增强安全感。
2、別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摘录:那些太热闹而喧嚣的灵魂,终是过客。让你加信体会到曲终人散的冷清。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永远都是少数几个。
3、无须把自己活成爆款
摘录:取悦从来无法带来真正的价值,人生是一个先做加法,但最终要做减法的过程。
4、爱可以不计回报,但不能无可救药。
5、最好的教育是放弃教育。
本书未来可能会用到的素材:
1、一位老人买了北京的四合院去美国帮女儿带孩子,结果却被女儿“赶”回国。选题:养儿防老
2、刘烨与他老婆的故事。选题:婚姻、无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