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是曹植以极其绚丽耀眼的笔法来描写了他与洛神相恋的故事。而那位被称为才绝、画绝、痴绝的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将这个唯美的爱情故事绘制成了流芳千古的《洛神赋图》,将这个故事分为了四段。
第一段写曹植在水滨与洛神相会,并被宓妃的绝色美貌所痴迷,两人互生爱慕之情。
第二段描绘了洛神与曹若状若离的情形,对宓妃的容貌进一步细腻的刻画。通过细致地刻画她的身材,肩腰,发肤,双眸,衣着配饰等,也通过曹植远观、近观宓妃采莲、嬉戏等各种神态, 既写出了宓妃的明艳动人,也点出了曹植心中的情愫。
第三段刻画曹植对宓妃的钦慕不已,但只可惜没有良媒转告,所以托水波示意,解下了腰间的玉佩作为信物赠与宓妃,而宓妃也欣然接受了曹植的这一份情谊,并举起玉佩向曹植示意,邀他与水中相会。
第四段描写的事曹植得到了宓妃的肯定答复之后,却又增添了些许惆怅,因为他想起郑交甫与神女相约的故事,害怕宓妃欺骗他,所以他深感惆怅,犹豫不决,决定让自己冷静下来,约束自己,守之以礼。而他的这些变化都被睿智的宓妃看在眼里,她深感伤心,随后哀伤地啸吟洛水,引来了各路仙人,辗转徘徊,最后在众神的簇拥之下怅然离去。曹植看到宓妃的深情厚谊,懊悔不已,最后怀着无限的依恋重新踏上归途。
这个故事美就是美在人与神之间,他们都是彬彬有礼的,既保存了人伦之恋,两情相悦,但是又是超越了凡俗世子的爱恋。即便人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比如说猜忌,多愁善感,但又不失崇高的品德修养。
故事的前半部分是喜剧,轻松自在,笔调轻盈,欢快,典雅。中间部分以一句“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为一个转折点,骤然由喜转悲,不由得感叹曹植的却是独具匠心,文学功底的深厚,沉稳。
曹植的狐疑心是属于人类的,也正是由于人的这一个缺点使得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加生辉不已。倘若曹植件了美貌含情的宓妃便不顾一切地涉水趋前与宓妃共赴云雨之情,显然就丧失了君子应有的矜持、礼貌和修养,显得轻率、荒唐与自私。
宓妃也是喜欢曹植的,但她和世俗间那些一见到心仪的男子就不顾一切千方百计地去接近,去取悦,为对方舍生忘死,甚至做出不合情理之事的女子有着天壤之别。真正的互相爱慕是爱着对方的灵魂,绝不存在勉强,也不容许有丝毫的污秽和杂志,更没有自私地想独占对方心神的欲望。在爱情上,稍微有点猜疑之心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也应该有一个度,若过分了,就不免降低了爱情的高贵和纯洁。宓妃是一名聪慧的女子,她看到曹植的犹豫后,只是悲伤,并没有用行动表现自己的魅力,也没有要挽留曹植的意思,这是一种务必高尚慧杰的作风。她仅仅是表示自己会永远思念着他,解下自己的玉耳环给他,更见宓妃的真挚。
曹植与宓妃先是用礼物互相试探对方,这说明他们都十分地谨慎和礼貌。后来进一步宓妃约会曹植,而曹植显然是人的疑心在作祟,并没有前去赴约。这里就是整个故事的点睛之笔,正是曹植没有赴约,我们才能看到后来宓妃的哀伤,在芳草上低吟徘徊,情愫深长的思慕之情。所谓千年等一回,或许她等了千年,盼了千年,准备了千年,就是为了今日能在此与这位才高八斗且已经仰慕许久的心上人约会,可是心上人却在担心自己会不会欺骗他,这又怎能不叫她伤心,心里如何能不悲痛?曹植没有写她如何伤心流泪,何如痛苦自残,宓妃只是优雅地举袖掩面,久久不忍离去,在水波上徘徊不已。多少期盼,多少思念,多少爱慕,无处倾诉,欲言又止,何如不叫人沉醉痴迷?此时曹植又道出了人神之间的特殊境地,举袖掩泣,泪如雨下,正是人类宣泄感情的方式。
但是在我看来,最震撼人心的,最真挚感人的一幕是宓妃趋前来到曹植面前告别的情景,也是两个两情相悦的人最近距离的接触,可惜这不是相会的时刻,竟是前来告别!最痛心的时刻,宓妃“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然后潸然落泪,此情此景又怎不叫人肝肠寸断?两个彼此欣赏的一堆璧人,乍相逢却成永别,今后相见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又如何不感天动地?贵为洛水之神的宓妃也不禁流下难过的眼泪,何况感情丰富无比的曹植?还有什么比互相理解更真挚的感情呢?
作者拿捏人神之间的举止和神态以及各种做法皆是恰到好处的,抛弃了人间的种种繁琐的条件限制,追求灵魂深处的高度纯洁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表现人类的一些缺点和遗憾,而使故事看起来让人感觉这既不是一个纯神,也不是一个纯人间的爱情故事。人和神对感情的执着和做法都是合情合理的,这是这篇佳作风靡历代文人雅士的原因之一。
似乎感情有点波折才能见真情,大海也需有点波澜才能见壮阔。
“宓妃留枕魏王才”。一个是美妍典雅、善解人意的神女,一个是人间的旷世奇才,两者相遇,金风玉露,天上人间。人的修养对称神的矜持,矜持之中也不失浪漫,浪漫中还夹带着自持,自持中见真情。正是魏王的“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才使得故事更加刻骨铭心,哀怨动人,同事也看出了宓妃的风度,修养,才智。这种残缺的美才使得故事更加的可歌可泣,可圈可点。
也许完美的故事都要想维纳斯女神一样,都需要由悲哀或者遗憾的残缺组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