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最简单的说法是这样的:当孩子需要在生活中做出决定时,你不应该左右那些他们有能力自己做出的决定。

首先,设立能让你感觉舒适的干预边界,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操练一下。然后在这些边界之外渐渐做出更多让步。同时为了让你的孩子做出明智的决定,帮他们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倘若围绕着某个问题,你们之间存在冲突,那么请首先要以同理心表达开始,然后向孩子承诺,你不会试图因你的意志强人所难,迫使他做他本不愿做的事情。
随后,你们可以一起确定能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并摸索出如何达成目标的具体方法。只要你的孩子最终做出一个不算太离谱的决定就行,哪怕这个决定在你的心目中并非首选。
当然了,不同的人眼里有着各不相同的“离谱”。有一个很有用的评判标准,就是找个通情达理的人(比如阿姨、叔叔、老师或教练)去问问,看看他们是否会认为这个选择不够明智。比如12岁女儿想回到当地的公立学校就学,我们并不认为这有什么离谱的。学校的资源可能的确比她父母决定让她转去的私立学校少,而且有些班级的教学质量也可能堪忧,但只要她感到安心,并身处支持她的朋友圈,她就完全可能会表现得更好,也完全可能更快乐。但如果她决定的是要离开家,并加入某个马戏团,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很多情况下,儿童并不被信任能做出明智的决定。如果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不愿就自己的情况倾听利弊并征求意见,那么归根结底,可能就是因为这事压根就不是她能说了算的事。对你家的孩子而言,他必须愿意去倾听外界的信息,愿意去思考他自己的选择,就这么简单。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处于严重的抑郁之中或有自杀倾向,那么以上所有内容都不再适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逻辑思考能力受到了损伤,你恐怕并不能默认他具有这样的基本信念:他希望自己的日子能过得蒸蒸日上。抑郁症患者并不能清晰地思考,因为在界定抑郁症这个概念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涉及思维上的失调。同样,如果一个孩子有着酒精或毒品依赖这类问题,或者有自残的行为,他其实也并不能充分权衡利弊,进而做出正确的决定。

对于那些暂时无法为自己做出合情合理的决定的孩子来说,我们有时的确需要替他做决策,但是我们提到的大原则仍然成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