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的归属感只有北上广深能给吗?

你的归属感只有北上广深能给吗?

作者: 南风笛 | 来源:发表于2017-07-26 13:25 被阅读42次

现代人明明喜欢钱,喜欢物质,却每天都叫嚣着自己需要归属感,向往诗和远方。

拿着高晓松的一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来和虚伪的自己相互折磨,不累才怪。

其实,他们是把物质收获当做归属感,即房子、车子、票子等,就像吃不到的葡萄总认为是酸的,从而借口说北上广深不能给人归属感,开始了呻吟、娇柔作态,并且把自己和他人安上“北漂”、“南漂”等标签,这一点儿很可怕。


                  一、死人不需要归属感

我不喜欢这些标签词,地域没有错,出生在哪儿没有错,生活在哪儿可以自己选择。每个国家或者是时代都有繁华的大都市,大都市里有富人、贵族,也有贫民、流浪者。同样,也有清静的小城,贫穷的乡野。

在小地方能过得自在、有意义,那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别样享受;在大城市里照样过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收获。

关键看你自己适合哪里,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想干什么,找准定位,让自己穷极一生而不来人间白走一遭,每天有所收获,充实简单快乐,无论身处何地,都不会觉得自己是一株漂泊无根的浮萍。

季羡林常常警告自己: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决不是为了吃饭。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决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费掉。如果我有一天工作没有什么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愧疚难安,认为是慢性自杀。

实际上,又有多少人是在慢性自杀?你在跟北上广深声讨归属感,却做着慢性自杀的事,试问:死人需要归属感吗?


                二、误读“诗和远方”

北上广深不是逃避挫折和困难的借口。而我们也一直误读了“诗和远方”那句话。

“诗和远方”出自音乐人高晓松的文章《不只房子,还有诗和远方》,并且源自母训:“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但现实是很多人被财产困住,然后叫嚣着“诗和远方”。说自己爱钱,喜欢优质的物质生活并不丢脸,关键是你需要、你喜欢,并且愿意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诗和远方也不是只在乡野农村,站在高楼,休憩在阳台上,深夜躺在床上,奔波在路上,都有诗意,这些切实自己生活的东西,才是诗意的本质。

我经常在疲惫后、奔波中写诗,在高耸林立的楼宇间品诗,那不是诗人独有的权利,也并非文人矫情的姿态。只有融入生活,才能读出诗真正的韵味,体会生活真实的情趣。

每个人的奋斗和成长史,就是一部韵味深长的史诗。并不定要借助文字等表现,但是自己要学会去发现、感受,否则,人的一辈子永远都在眺望远方触不可及的风景。

              三、归属感是自己给的

“凡所难求者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但是,人生不可能是圆满的,得到了也不一定都是好的,比如说房子,比如说户口,比如说豪车。我不是完全的精神主义者,尊重精神世界,也喜欢挣钱。从小来自农村,有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体验,情景没诗里那么唯美,但我知道卷起裤腿、抓着泥巴,追逐在田埂上的笑容在阳光下黝黑而灿烂。如今端坐在广州的写字楼里,敲着键盘,下班穿梭在人群中的感觉也很自在。

说到底,归属感是自己给的,不是城市,也不是恋人。如果你觉得家能给你归属感,就多多关心他们,多和他们交流,知道他们健康平安,那就是最大的乐事。如果没心没肺,守在他们身边也是被嫌弃的份儿。

如果觉得归属感是房子给你的,那就好好工作,不虚度此生,挖掘自己的赚钱能力,没有人规定在某个时间点就必须买房。我喜欢我朋友的一句话,她说:我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如果觉得归属感是恋人给的,就不要总是去试探,也不要因为自己认怂就中途退场,珍惜身边该有的幸福和感动。早点告别不合适的人,也是一件幸事。

如果你误解“诗和远方”,那有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找到内心的自己和所期待的世界。

归属感是自己给的,无关城市与乡村,你只要留心,冷眼旁观,内心充实,一定就会有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归属感只有北上广深能给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un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