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讲座的PPT,整理出一个讲稿。尽管这事已经过去大半年了,回看一下,还真有点滴成就感。讲座标题当时是《我们如何一起展开一项复杂的提升学习》
第一步,先需要确立一个目标,目标越小越好。
举我目前的例子:我需要了解8下这本教材,这是我与它的第一次会面。我见到的“致同学“这个页面:找到
1, 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这12个字;
2,我阅读了一下contents页面,有发现:
A:看见UNITS标题就是单元主要目标和运用场景。生病+志愿者+家务活+与父母沟通建议+不能忘记的过去故事+愚公移山传奇故事+了解世界地里之最+阅读文学音乐+好玩的地方+居住环境
B:反身代词,情态动词,动词时态,不定式,状语从句
为什么没有了比较+最高级呢?
c.阅读了最后的词汇,大概在上海的中考词汇中没有见到的有十几个:
bandage, cannibal, equator, fairness, rapid, (stepmother, stepsister, sunburned, terrorist, truthful, unbelieveable 派生词
第二步,用外部视角重新想一下真目标到底是什么? 提一个高级问题
真目标: 我真正的目标是希望大家与我一起有成长进步,能受到启发,让我与大家呆在一起的时间值得。它是有意义的,是互相成全的一段快乐时光。
如果我要实现的是这个目标 ,现在采取的这个方式是最好的方案 吗?
我思考了一下,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可能最好的方法是,我搭一个台,让大家唱戏。把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起讨论。其次,我首先需要知道大家需要学习的什么,或者说,最希望在哪个方面得到快速提升?因此,我们需要每个人的智慧,我需要了解大家需要希望在哪个方面有点突破?
A,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工作效率提高?
B, 我怎么能有快速的成长?
C, 如何撬动学生的内驱力?
D,什么样的课堂习惯能让课堂更高效一些?
E,这样的作业本,学生愿意使用,老师愿意批改
第三步,带着真目标往前走,你要学会拆解这个真目标。
就我本人理解,假设我们的真目标是在这段时间内对孩子们的内驱力有撬动,可以从哪里入手?
明明老师说,无趣是她课堂的常态,但是导入有常常没有时间,她的困惑,这个是个真问题。要把这个目标来一起拆解:
有趣:指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风趣,乐趣,
滑稽,幽默是趣,创意是趣,生动是趣,游戏是趣,变化是趣,模仿,悬念,比赛,限定也是趣。
时刻有这个意识,教室里能长出有趣的灵魂,师生关系,生主关系都会很亲密,时间不够,学生太多,基础太差,谢云老师说,照一隅是一隅,自己在教室里开心吗?如果没有情绪,孩子会是什么样的情绪,情绪对了,干好的可能性会不会多些?
对学生思维模式调整?改善师生关系?从作业本入手?发挥榜样学生力量?每一项又如何拆解呢?
第四步 框架性学习。
如果你有一个真问题,那么就靠搜索引擎也能知道得差不多。这主要是解决俩事儿:第一,通过查书查文章,你知道这件事情大致是个什么事;第二件事,找到人的线索,如果这个领域是别人干过的,一定有一些这个领域里有成就的人。
有了这个工作环节,你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会特别愉快,因为无论结果到底有没有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但是整个工作过程就是一个求知和成长的过程,对个人来说是非常受益的。
我正在学习二胡,学了有个小半年了,最早以为可以自学,结果发现不对,专业的事必须专业的人来做,开始查找网络,应该有什么样的书可以看,然后发现这个行业有很多牛专家,最难拉的曲子,最不好学的揉弦,后面想最好找个伴一起学,尽管我没到最初设定目标,有一天,当我读到这副对联,眼睛像洗了一样的明亮。
第五步 在身边互相求助,这才是真正打开学习局面的开始
求助是一个特别良性的行为,既能让你更开放地面对别人,同时也能反向逼迫你去思考自己的价值创造做的过程中你一定会产生变化,根据变化作出反应和调整,这才是一个正确的路径,而不是什么都不做,抱着头想一个最优方案。因为事实上不存在一个最优方案。我们的做事儿的过程,有点像那个测不准原理,你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导致这件事儿本身在发生变化。而你做的越多,变化的速率就越高。所以怎么可能有一个静态的最优方案呢。所有的好结果都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过去我们老是强调多思考, 个人觉得在做事过程中,其实少想一点,多做一点,多往前推动一点,多测试一下真正的水温,可能是更重要也是更有效的一个做法。
好在有很多好消息,这个时代对于学习者有红利的,态度决定一切。前二天,我的一个朋友给发说,一个有名的专家在描绘教育的3.0蓝图,我给大家也分享一下。
场景1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数字画像————数据驱动的学校进化和教学转型
场景2,每位教师都有一个人工智能助手————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因材施教成为课堂
场景3, 每一门课程都有知识图谱——————自适应学习得以实现
场景4 ,每一项教学业务,都可能外包————学习资源与服务供给更加多元
场景5 每所学校都是虚拟学校的组成部分--------虚实融合的校园无处不在
场景6,每一种学习都会被记载———屏读成为常态。
场景7,每一个人的作业都不一样————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支持面向人员的个性化学习
场景8,每个人的学程都是定制的————学习、工作,就业与创业的边际越来越模糊
场景9,每一种学习方式都被尊重——不再追求学更多的知识,而是学习方式要多样化
场景10,每一场教育都注重协作共生————学习将从竞争逐渐走向共生
场景11,每一个家庭都形成独特的教育场————家校共育将成为教育治理的主阵地
场景12,每一种教育装备都趋向智能化————技术和资源将深度嵌入学习系统 其中2个点我有感触场场景4,我的学校就已经实现,场景10,学习走向共生。
教育有很多恒常不动的东西,学习是教育者的恒常,唯有用我们的学习力,才可能让自己有硬核,才能在这个常常有颠覆性变化的不确定世界里安稳地,过着有秩序的教育生活。
(向李天田学习,大的条框学以致用〉
朱永新、俞敏洪、李镇西等教育专家所言:教育最可怕的是“教书人不读书”。
在众多的有关教育的理解和描述中,最近读到钱理群老师说的,所谓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
在过去的在W的这些时间,我正在主动接受别人的影响,我认为这不会削弱自我,反而会让自我变丰富。相反,如果因为过于追求独立,而有了一种特别的、让自己与人隔绝的态度,反而会让我们走向封闭。
打开自己 。接受影响。
话说,今天整理完这完工的讲搞,就为一个美好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