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68
《美的觉醒》:在拥抱中获得美的感受!
文|胡杨
蒋勋老师在《美的觉醒》里讲到什么是美,他引用了前人对美的认识:
“康德说,美是无目的的快乐。
孟子说,充实只为美。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而他自己则说,“感官提升到心灵状态,即是美,美是回来做自己。”
他说,“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的,全身的皮肤触碰到的,还有味觉所感觉到的,眼耳鼻舌身这些感觉系统对外界的反应,皆是美。”
对于这些感觉系统所反应出来的美,我不是很能理解的了,但让我有感触的是触觉的神奇作用。
老师说他和妈妈的关系比和爸爸的关系要亲,他的记忆里似乎没有摸过父亲的手,而妈妈则常常会拥抱他。
他说,触觉可以让人的情感得到释放,可以在情感上获得满足。
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妈妈忙碌着做不完的家务事,爸爸则一个人单枪匹马在外工作赚钱养家。除了大孩子照看小孩子时必要的搂抱,估计很少被人拥抱,于是对拥抱的渴望便很强。
再长大点,青春朝气蓬勃的时候,我曾经有过渴望陌生人拥抱的瞬间。那时候精力旺盛,以为是自己耐不住寂寞,才会在等电梯的那一刻,渴望一个陌生而朝气的男生的拥抱。
如今回想起来,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一份内心的柔软与呵护。渴望被爱,渴望被包容,渴望被关注,与是否是异性关系不是很大。
读大二的女儿去幼儿园见习,她与我分享来自小孩子们带给她的喜悦。
她说她张开双臂,小孩子们就欢天喜地地扑进怀抱里拥抱她,亲昵、柔软而又灵动地问话,“老师,你有妈妈吗?你的妈妈很老了吗?老师,你可以给我编那个小花吗?……”
女儿说,“太可爱了……”
女儿的这种感觉,是触觉带给了她美的感受。
一直以为拥抱是很私密关系之间才有的触碰,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情侣之间,友人之间情感的沟通,也可以是与人示好时的真诚,比如师生之间,亲友之间。
尤其人到中年的我,越来越不懂得用拥抱来表达情感,即使再伤心,也没有泪可流,经常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任何事情;高兴的时候,也无法忘情地用拥抱去渲染。
悲伤的时候,我就静静地坐着喝茶,听歌,追剧。我不再需要满世界去倾诉,不再试图求安慰。
高兴的时候,也只是淡淡地舒展一下眉心,时刻准备乐极生悲的情景来临。
我越来越不会拥抱了,认为那是很年轻很朝气也很矫情的事情。
可老师的一番讲解,让我对拥抱有了新的认知。
老师说,“抱”这个字,就是用手来包容。
他说他母亲在临终前一段时间,住在安宁病房里,看不见也听不见。他与母亲的感情非常深厚,他很遗憾母亲看不到自己也听不到自己。
但医生说,“你可以抱抱她,她的触觉还在。”
于是,几个子女轮流抱着母亲讲话,最后,母亲也是在蒋勋老师的怀里去世的,他当时抱着母亲给她念金刚经。
听老师讲这一段,我内心触动很大,也明白了自己内心的缺失,源于对用触碰表达情感有误解。
曾经被一个年轻很多岁的男孩子拍着我的头调侃我“丫头”,我的内心喜悦了很久。我忽略了他生活中所有的特点,单单记住了他对我柔软的那一刻。
在我的心里,一度给他留下很大一片位置。
好在在漫长的岁月流逝中,我没有表露我的心迹,他也没有懂得我的小心思。
我们在碰面的时候,依然客客气气地打声招呼,然后,按自己的生活轨迹继续前行。
我对触觉的理解拘泥于异性之间的肌肤之亲,对拥抱的认知有了误区。
现在回想起来,也幸好从前对触觉的认知不够明了,没有纵容自己的思维泛滥,没有将对触觉肤浅的理解释放在行为之上,从而保证了目前生活关系的简简单单。
人世间,除了爱情,还有很多种情感,一样可以滋养身心。友好的拥抱,也可以发生在陌生人之间。
路人一个善意的微笑,陌生人一句随意的提醒,都会抵御人性中的那份寒凉,从而温暖生活。
看到过很多宣传传递友善的短片,一个人做了善事,他的爱心效应会传递给下一个人,而下一个人又会传递给下一个人,如此循环往复,很感人。
从中也懂得,生活从来不止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还有爱出者爱返之循环。
那么,尝试着用拥抱来表达情感吧,也许会获得不一样的美的感受!
作者简介:胡杨,天蝎座女子,多个平台签约作者,喜欢以小资的情调、温婉的文字将琐碎生活描绘成一幅画,坚信只要有一颗睿智豁达的心,生活到处都是诗和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