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4.28癸卯年 三月初十 星期六
备注:Day532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道商范蠡》之《檇李大捷:年轻人的侥幸胜利》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李海波
名言佳句: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在失败中也许就暗藏着不为人知的新机遇,在得意中亦可能隐伏着美丽光鲜的大败笔。得到的拥有不一定是好事,侮辱和欺凌也并非是坏事……而这些事物的变化规律,又有几人可以真正地识别和掌控呢?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许多不可测的祸患灾难,说穿了,其实都是人们的贪心在起作用,最终自食其果。哪怕强大如吴王阖闾,也终究未逃出这般宿命。
内容: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生病了,自感时日不多的他一方面安排未来的继承人,另一方面将“游于楚越之间”的范蠡召回诸暨。
回到越都后的范蠡没有激起越国朝臣的排斥和敌意,因为:
第一, 当初范蠡初到越国太年轻,缺乏工作经验,没有工作资历。如今范蠡下基层工作五年期间,虽然无功,却也无过。在政治上,有时候无过就是有功。所以不满归不满,但找不到攻击的理由。
第二,当初曾怀疑范蠡是吴国派来的间谍,但这五年并没找到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时间,慢慢淡化和稀释了一部分人的敌意。面对范蠡下放到基层,他们心理平衡了,甚至还产生了那么一点点愧疚感,自然看待范蠡也顺眼多了。
第三, 允常生命垂危之际大臣们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面对内忧外患,范蠡重回越都这件事显得微不足道,众大臣根本无暇顾及。
而允常对范蠡,更多的是无言的期待。公元前498年,允常之子勾践即位。勾践约出生于公元前520年,即位之时尚是二十五岁下下。当时的勾践不是沉湎于酗酒行欢,就是出宫游猎作乐,一门心思在自己的个人享受上。
德性以收敛沉着为第一,收敛觉着又以精明平易为第一。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面对关这样一位看起来颓废、纨绔的君主,范蠡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
他不但在暗中观察和考量自己的老板,更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让自己可以真正赢得尊重、获得重用的时机。
面对老对手允常离去,阖闾为何发动对越战争呢?
首先,吴、越两国,交战多年,积怨甚深。
其次,攻伐越国,一直是吴国企图实现称霸战略的一环。
最后,允常病故,勾践即位,此时越国正沉浸在哀思状态,国内精神信仰空虚,管理班子的调整势必造成利益团体的患得患失,导致政局不稳。
为了给自己的人生画一个圆满的句号,阖闾决定趁允常新丧而伐越。
难得者时了,易失者机也。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公元前496年五月,阖闾不顾伍子胥反对,亲率吴军开赴越国腹心地,准备“会猎”越军。
而在越国的军事会议上,范蠡在冷静旁观:
一方面了解掌握自己未来将要辅佐的君主在面对变故会采取什么态度;
另一方面通过此类突发事件,来真实了解越国大臣们的危机处理能力,面对新主是否竭诚真心,面对危难是否同僚齐心,面对敌我的强弱是否智慧用心。
老子告诉我们,“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阖闾只看到了眼前任人宰割的猎物,却没看到脚下的陷阱;只看到了年轻对手的少不更事,却没料到年轻和简单中隐藏的可怕力量。
“贪兵死、忿兵败、骄兵亡。”一生无缘聆听计然教诲的阖闾,怎么也没料到,看似胜券在握的出兵兴战,却是一条不归路。
吴越两军会战于今浙江嘉兴的檇李。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看到此前从未考虑过国家安危问题的年轻人勾践,成熟且成功运用心理战术来掌握战争主动权。
大敌当前,勾践让人把越国大牢中的死囚组织集中起来,以临时组建一支敢死队。勾践面对这些从越国各地紧急押送过来显得不知所措的囚犯们作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动员……
在战场上,正当阖闾和吴国众将看着先前不堪一击四处逃散的越军放松警惕时,越国军阵中走出三排赤身露体、披发赤足的人来。
每排皆有百余人,每人一手拎着自己的散发,一手以剑按颈,嘴里高呼口号,步履整齐地向吴军阵营大踏步走过来。
吴国将士们有些看不懂了。但紧接着越军前排有人高喊:“吴越两国在此兵戎相见,我等在行动中动作不敏,触犯军令,不敢逃避刑罚,羞于苟活,愿意在阵前自杀谢罪。”话一说完,脖子一抹,鲜血四溅,齐刷刷的,倒地而亡。
排在最前面的吴军看傻了,后面的将士听说出怪事了,也顾不上这是在打仗了,纷纷争着挤着凑上前去看热闹,挡都挡不住。这身形一移动,吴军先前严密齐整的队形开始乱了。
近距离观看的吴军将士惊骇不已,军心大乱,所有人的大脑在那个时刻被深深震憾,短时间内根本反应不过来。
勾践不失时机,突然指挥进攻,一举大败吴军,使溃不成军的吴军死伤无数。阖闾被斩落脚趾、身受重伤。阖闾在退到七里后的陉地时,阵亡于军中。
阖闾在去世前在夫差心中也种下了仇恨的种子。而面对着侥幸取胜后重投声色犬马中的勾践,既不注重武备,亦不求领土之扩张,范蠡又该如何走下去呢?
启示:和勾践相比,范蠡虽与其年龄相仿,经历却比勾践更加坎坷不易。所以他更加沉稳冷静看待这眼前的一切。
当然,范蠡的理智更是得益于计然的教诲,没有良师哪来的帝王师?
战场上的情势瞬时万变,可人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看轻对方的实力。
虽然越国作战能力弱于吴国,可人是环境的产物,勾践能想出用死囚做敢死队是抱定了鱼死网破的决心,也是这样不怕输没得退的信念支撑着勾践赢了阖闾。
令大家都惊讶的是阖闾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利用死囚的特定表现赢得战争这是任谁也想不出来的情节,真的太出乎人的意料了。
“兵无常势,事无常形。”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而不易被人察觉。
吴国能从惨败中汲取教训吗?勾践能从个人享受中管理好越国吗?范蠡面对这样的局面应该如何做呢?
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一堆乱麻,该如何理清头绪,抓住关键?
从范蠡战胜自我,愿意主动去越国各地调研开始,他就明白暂避锋芒的道理,也在这五年摸清了越国的大致情况,所以在他心中应该有充分的准备了。
若我们在职场中遭到冷遇,应该学习范蠡破圈的思维,换个环境、换种思维、换个赛道也许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