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大家对这句话的误解,又是被朱熹误导。
朱熹认为,放于利的放是依从的意思,因此,后面所有的解释就都成了,如果任何行事以求利作为目标,就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这样的解释由于简单明白,又符合主流价值观,因此就十分的流行。
这就怪不得黑格尔瞧不上孔子,瞧不上《论语》。如。果孔子真的是整天就只念叨这些个玩意,那也的确配不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身份和地位。
我们来听听黑格尔是如何评价《论语》的。他说论语这本书一丁点哲学味道都没有,里面讲的都是一种常识性的道德,在哪个民族文化里都能找得到。思辨的哲学是一丁点也没有,有的只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为了保护孔子他人家的名声,黑格尔说《论语》最好别翻译了。
真不知道他当初看的是谁翻译的版本。
但这也不能怪他,咱们中国人自己都没有翻译明白。何况还翻译成外语给人家看了。
咱们再回到这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恰恰就在这个“放”字上面。这个放是这句话的核心。所有的哲学思想都在这个放字上了,结果又让朱熹一个依从给整成鸡汤了。
放这个字的本意既有放弃,但同时也有放纵的意思,而且这两个意又正好处在两个极端,而孔子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只用了放这一个字,这个境界和水平就显示出来了。
在这里就同时包含了放弃和放纵两个极端的意思。
孔子在这里表明的其实还是他的治家方针和理念。放于利多怨,就是说在治理国家的时候,无论是完全放弃追求经济利益,还是完全放纵的一味的去追求经济利益。这两者最终都会导致多怨这个结果。
两种相反的情况就用一个放字就搞定了。
其实2000年前这句话就是放到今天,反而觉得更加的深刻,在曾经的计划经济年代,那不都是放弃利而行吗?最后结果是不是经济搞不好穷的不行,导致多怨。然后我们又大搞市场经济,于是又放纵利而行。虽然经济是搞起来了。结果是不是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问题增多,结果依然还是多怨。
因此,孔子指出放于利而行。是一个社会还没有达到和谐状态的一个规律。不管你这个放,偏向于哪头,社会矛盾激化。
利是把双刃剑,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寻找一种合适的,恰到好处的,也就是所谓的中庸的状态,要把握好这个火候,就要根据当下实际的位次。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然后找到最合适的那个点位,并且还要随时的根据现实的情况,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少怨或者无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