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蓝竹,一个跟随80后末班车坚强活下来的90后爱国不文艺小青年。欢迎来到老八讲故事,今天给大家分享两个故事,都是关于篮球的。
我用的头像是樱木花道,从小学时起就喜欢看灌篮高手,最喜欢的人物是樱木花道,但也仅仅停留在喜欢而已。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比较宅,中学时宅在班里,大学时宅在校园,工作后宅在单位。平常没事不喜欢出去玩,当然,有漂亮小姐姐时除外~( ̄ ̄~)~体育成绩一直是拖后腿的罪魁祸首,记得大一下学期,全专业班级只有我一个计算机拿了满分,年终却没能拿到奖学金,就因为体育成绩太差,巨大的优势被这短板硬是给拉下来了。
第一个故事,找对方法的重要性。
真正开始练习打篮球还是从大二时的体育课,那时体育课是学生选课,全系打乱建制排班。在众多球类项目中,我选择了还算喜欢的篮球。之所以选篮球,原因有两点:一是室友中有一篮球狂热爱好者,可以带我;二是从小看灌篮高手,对篮球还算熟悉。
尽管这算是稍微熟悉点的运动,但对于运动白痴的我来说,仍然是太难了。在学会三步上篮之前,带球上篮被我开发出了各种奇葩的姿势和玩法,总之就是不带进去的。终于有一天,估计是室友实在看不下去了,也正好赶上我俩同时出现在篮球场上(平常忙于各种学生工作,虽宅在校园,却是各栋楼之间来回跑),他就教了我三步上篮的方法,很简单1.跳三步2.第三步腾空3.对准篮板上的黑框把秋抛出去(当然,得分左右边)。就这样,我学会了最擅长也是至今唯一会的技能——三步上篮。
在那之前都是自己一个人在练,纯靠自己摸索,但既费时费力,又没出成绩。而在室友的指点下,关键点讲对了,立即水到渠成。我都没感觉刻意去学什么,就会了。
第二个故事,扎实训练的重要性。
第一个学期考的是带球上篮,单人即可完成。而到了第二个学期考的是协同配合,需要找队友了。
忘了老师给的考题叫什么了,大概就是两个动作:传球,上篮。两人互相传球,接球后立即传出去,不允许运球,最后可以三步上篮来。两个篮筐之间,来回往返两次,每人投进两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即可合格,两人成绩相同,均按时间换算。
由于其他同学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功底,我想估计没有人愿意和我组队,木桶原理大家都懂。就在我发愁之际,环艺专业的一个哥们儿找我来组队。原来他跟我一样宅男一个,之前没怎么打过篮球。也许是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我俩互留了电话,约定在我家都没课的时间出来一起训练。因为专业不同,我俩的时间也很难凑到一起,到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挤出晚上或者中午的时间来练习。
反观那些有点功底的同学,感觉老师给出的条件很轻松就能完成,在上课时比划两下,下课后都各玩各的去了。
而就是我俩这样一对之前没打过多少回篮球的难兄难弟,却成了考核时的黑马。
看似简单的传球前进,确是很考验配合的项目。一是两人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大,要保证抛出去的球不近不远的刚好被队友接住;二是接球时不能失误,一旦丢球了去捡,队友就得在原地等。考核开始之后,其他的组合接连失误,没有一组能够在老师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就在仅有的几名女生小声嘀咕老师给的时间太紧时,我俩上场了。因为前期的训练,虽然我俩并不太快,但却胜在默契上。我俩一次都没有失误,并且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
在我俩第三个折返时,我就感觉到场外一片惊讶,没有人会相信我俩的组合能够完成其他人都没做到的事情。但事实却是,最终的成绩,两名校队的组合排名第一,我俩的组合排在第二,仅相差5秒,其他大部分不合格。
这就是我想说的,练习的重要性,也许短期练习并不能提高多少层次,但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够不断的熟练熟悉,产生默契。
好了,故事讲完了,没有说教的意思,只是分享下自己的经历。爱生活爱老八,欢迎收看老八讲故事。我是蓝竹,下期老八讲故事,再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