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返城记
1968年我下乡时,将我在济南上学时骑得自行车带到了农村。一是因为这个自行车伴我高中三年(家离学校较远),有了感情。二是放在家里也是闲着,带到农村也许有点用处。这个自行车是父亲年轻时从旧货市场淘的,是个德国老飞鹰牌的虽然破旧但主要部件还是德国原装的。
到了农村后,当时全村没有一辆自行车,这辆车竟成社员心中羡慕不已的交通工具。不仅村干部到公社开会用,有些社员去赶集也来借着骑。一时,这辆车每天几乎都闲不着,反倒我骑的时间几乎没有了。主要我那时天天忙着出工挣工分没有空闲时间,也没有亲戚朋友无需走亲串友,所以很少用它。刚下去哪段时间这辆车确给村干部起了作用。一是去开会时
省时省力,二是可以炫耀一下(当时公社干部开会几乎全部步行)
很快,这辆车骑得就不行了,三天两头要修理,换零件。就这样到了第二年我萌生了一个想法——骑车回济南。这既可以锻炼了身体又可以领略大自然的风光,还能使自行车真正发挥出作用.。
于是,我就开始了“远征”的准备工作,到大队磨面房借了一套工具以备在路上修车用,又将全车润滑了一遍,打足了气。带上煎饼,头戴苇笠,身背挎包于1969年6月29日一大早就出发了。
走之前,已将路线计划好,从三庄沿省道向西奔莒县县城,再从莒县向西北方向奔沂水县再从沂水向西北奔沂源。到了淄博就离济南不远了。
当时正值麦收完毕,昼长夜短。从村里启程时,也就是天刚破晓。从日照往西北全是山路,几乎没有平路,上坡时实在骑不动了就下来推着走,遇到下坡,就顺势滑行十分过瘾。就这样上上下下,上沟下崖不到7点,到了莒县城东边的陵阳镇。这时肚子也感觉饿了,找个小饭店赶紧吃早餐。好像是吃了碗羊肉面条。吃完早饭立马就走,抓紧赶路。
莒县到沂水这段公路是沂蒙山区罕见的“平原”公路(实际就是坡度比较平缓的丘陵路),也可能是吃饱了的缘故,骑上车子格外有劲,一边看着丰收的麦田,一边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好不惬意!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时分,眼前出现一片房屋及几条较宽的马路,原来沂水县城到了。在沂水汽车站外有几家饭店,虽没打什么广告,可羊肉味甚浓。不走了吃顿沂蒙山的正宗全羊吧。果然名不虚传,一大碗热气腾腾羊肉汤上漂着肥肥的羊肉片及一段一段的大葱,喝下去既不油腻又没有膻味。却是鲜味十足,香气扑鼻也!拿出早已备好日照煎饼,就暢快淋漓地吃起来了。一回儿的功夫两大碗羊汤下肚,一结账才四角钱。
吃完午饭也不再休息又踏上公路,只见一条向西北方向通往沂源。一条向正北方向通往益都(青州),计划是走前一条路,但见西北方向崎岖的山路横亘在前。正在犹豫不决之时,一位老者走来,我便把欲上济南之想法向他请教了一番。毕竟老年人有经验,他说,你这辆车子再往西北骑的话,怕是到不了沂源,就趴路上了,山路太陡了。正北通益都这路是沿河而修,比较平坦,虽然远点,但好骑好走。我一听,言之有理。于是我顶着烈日踏上了通往益都的公路,路虽平坦些,但毕竟还是丘陵地带,长坡特多,骑起来也并不多么轻松。明显感觉比上午累多了,就这样在夕阳西下时候,好歹到了临朐县的大关乡。一天的行程总算结束了。一天的收获是手上和屁股上磨出了泡,两条腿似乎不听使唤。宿在一个车马店的大通铺上。计算了一下,一天走了287华里。
拂晓前,又下了一场大雨,雨停后次日的行程开始,那时的路是沙土路,雨后骑车,更加费力。这时意外情况出现了,我那不争气的车子出了毛病。原来是后轮小牙盘磨损过大,车链条挂不住了,刚开始时是间隔5公里掉一回链子,后来间隔越来越小,直到后来车链就挂不住了没法再骑了。这时已近中午,又在临朐草草吃罢午饭,便直奔益都火车站,车子已不能再骑,基本上是推着走的,好在下午4点总算到了火车站,也赶上了青岛到济南的列车。谢天谢地,自行车可以打个快件与我同行。在夜色朦胧中,济南——我的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