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眼里的小学教育(待续)

我眼里的小学教育(待续)

作者: 南国微语 | 来源:发表于2017-03-13 19:51 被阅读0次

    由于长期在高中的原因,虽然自己、孩子也读过小学,但对小学教育还是比较陌生。这两年,才逐步有了一些了解。

    高中,由于直接面对高校选拔的压力,时间也短,真正给教育者腾挪的空间并不很大。优质生源、高效学习、有效测试、多元出口,大概也就这几大法宝。如果校长还有点情怀、有些想法,不想走“衡中之路”,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则必须考虑把初中整体打包进来,通盘设计中学六年的教育生活。

    对比西方教育,其实这种探索也还是很有道理的。美国的精英教育在进入九年级后也很强调高质量的学习(当然,他们的高校招生不仅考虑分数,还重视学生的经历),而在基础学段则并不像我们那样“为分痴狂”。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要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培养出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觉得各教育阶段还是应该有所侧重。

    列出近期思考的一些问题,希望能从人一生的发展来看小学教育——需要什么?发展什么?怎样培养?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小学教育的理解。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我们要从人长远发展的角度,用 “如何挑女婿”的眼光来培养今天的孩子。

    l 身心健康。体育要是小学课程设计的核心之一。运动可以健身、健脑、健全人格。

    l 进取心和意志力。人只有进取,不断奋斗,才可能成功。(大人以身作则、体育活动锤炼、奖励期望成就感)

    l 稳定性和可靠性。情绪稳定,人品可靠。人品比能力重要(为何都不选吕布)。

    l 幽默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合,很多时候体现了对毫不相关事物进行联系的能力。


    怎样理解小学的目标?

    表面上看,小学教育的学习目标缺乏挑战性,绝大部分小学生都可顺利完成。但小学的目标仅限于此吗?只是为了识多少字,会多少题?我想,学会一些知识不应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对知识的态度,也就是“学会学习”——在“学会”中“会学”,形成主动学习、克服困难、发现答案的能力。

    一个人如果能够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自学的习惯,就有了适应未来的素质。工作以后,他虽然不一定能使用学校的知识直接解决问题,但他知道可以通过向身边的人、向书本学习,通过精益求精,而达到目的。这远比念完大学,却一辈子再也不愿学习要强。反之,如果我们在机械地识记背诵中,养成了被动、功利学习的习惯,这一生恐怕也很难把书本上的东西,拿来反省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没有能力去思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样的人,即使成就令人羡慕,也注定一辈子不会真正被身边的人喜爱。


    为什么要减少小学的课业负担?

    有人认为,小孩子小学毕业后就会很苦,不断地被考试折磨,现在在小学只要快乐就好。

    也许这有一定道理,但我理解,小学在知识目标并不是很重的情况下继续减负,其目的不单纯为了让孩子享受快乐的童年,而是希望这样能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尝试和体验,让他们有机会在大人硬梆梆的规矩和期望之外,了解和探索一些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从中发展出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影响极大。如果孩子从开始就把方向走偏了,他未来一生的努力都只是在扩大这个错误。

    很多时候,我们都只在乎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教育目标,更可怕的是,有时甚至只简化为一个——“考试成绩”。过度的练习不但是浪费,更排挤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没有机会在与他人的冲突与互动中“学会共处”,没有机会在情感体验和人生思索中“学会做人”。

    任何教育制度下,孩子要想成才,要想出类拔萃都是需要艰苦付出的。成长必然面对压力、面对竞争,但这些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同年龄段,其竞争压力也是不同的。对于小学,我们要给孩子留有空间,这样他们的兴趣才会自由生长,才更容易坚定目标、找到成长的需要。李远哲认为,一个人感觉到自己需要学习时,他就会拼命。其实,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梦想。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并不同意缩短小学学制,因为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

    周国平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才会活得有意思。


    小学是要学习的深度,还是广度?

    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如果学有余力,家长和教师很容易引导他去挑战更大难度、更高年级的课程,其实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优秀孩子的一种惩罚。

    小幼阶段的“超前教育”更多是家长虚荣心的满足,并不符合孩子发育需要。以语言来讲,每个孩子最先学会的50个词,八九不离十。如果一定要教孩子这些以外更多的,也能教得会,但需要孩子加倍的努力。这样,事倍功半,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非持续性的机械记忆上面,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四个方面巨大代价:牺牲全面发展机会,扼杀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不利于心理健康,难以长久维持。

    2015年,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曾在演讲中提到“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了他的优秀程度”。孩子们身处的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庭,他们不得不适应各种多变的社会环境。孩子们的将来必定是和各种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了解整个世界成为了他们的必修课,他们要学习陌生的文化与历史,他国的人文与生活。在与自己熟悉的环境比较中,睁大自己的眼睛,扩张自己的毛孔,也扩展彼此的胸怀。只有当孩子们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宽容,才能更加坦荡。

    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后,有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更宽广的精神活动领域,去培养自己更宽广的视野和胸襟。

    我们那一代人物质生活贫乏,但为什么会感觉比现在的孩子幸福?因为那时没有“培优”,有自己的成长空间。很多聪明的小孩在完成功课后,可以到田野、溪边、海边去玩,去体会“诗意”,开阔视野、发展兴趣。

    “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阅人无数,行万里路后思索回顾”,给孩子一点空间,这对于他的成长是极有好处的。


    为什么要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

    最近,美国马里兰州15岁的安佐卡刷了屏。2012年,通过自学,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检测胰腺癌的浸棒式诊断测试法。只需要5分钟、3美分就可以确定病人是否为胰腺癌的早期患者。而触发他研究的动机是,他的一位亲近的叔叔和一位熟人罹患胰腺癌相继离世。

    安佐卡的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但毫无疑问,他那失去亲人而形成的强烈研究动机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泰国也曾有个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广告《生命创造梦想、梦想实现人生》,一个孩子开始是惧狗、爱狗,后狗死人悲,使她决定从医,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毕业生。

    人活着,其实靠的是意义感,但意义感来自人的热情与理想。成绩不好,中学还来得及补救;但如果小学毕业时,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要期望他以后有热情就很困难了。

    小孩子天生是有能力从大自然、小动物中培养出较细腻、安静、自得其乐的快乐的。如果他从来没有见过大自然,没有在大自然中体会到独处的喜悦,他就会去创造自己的快乐,去电玩、看电视、逛街,再无聊的刺激他都愿意,因为他不会甘于寂寞。

    如果我们能带他们去看海边的螃蟹,他们可以疯了似地玩一整天;甚至于没有任何生物,只要有一堆沙和海水,他们也可以玩到天黑都不想回家。这样长大的孩子,以后你要教他“快乐不一定要用钱买”,他很容易就懂;假如没有这种童年体验,他是无法理解“不花钱的快乐”的──明明他一生的快乐都是用钱买的!孩子是充满好奇心的,只要有适当的引导和机会,他们么都可能会喜欢,甚至还可能很投入。

    带孩子去爬山、玩溪流、访民居,说不定他们长大后的业余爱好就是登山、摄影、建筑,这些兴趣也说不定就会成为他一生的职业和事业。

    情感经历越丰富、兴趣爱好越广泛,孩子的未来一生就会更亮丽、更广阔!


    为什么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小孩犯错,有时候是真笨;有时候可能是太有想象力,总有一些大人都没法想到的想法;有时,可能只不过是与大人的理解有些不同,这既不表示他低能,更不表示他一定很“顽固”。

    学校应该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对于人一生来看,在这里犯错的成本最低。在我看来,学校里“明德”比“崇德”更合适,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学生;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跟道德品质没有多大关系,每个错误其实都意味着成长。一个人要真正掌握一样知识或一种技能,就必须犯一点错误。

    给一些犯错的空间,只要不致于让孩子“骄纵”,这样,孩子在和家长老师互动中更加从容安心。如果不给他犯错的机会,也许会让他因过度紧张而无所适从,甚至焦虑过度而退化,或者干脆变得被动而死板。与其过分强调“不犯错”,还不如让他们省下一些精力,去奔驰在更宽广的未知世界,让他们学着如何忍受半懂不懂的不安,靠自己的能力在无涯的知识领域中摸索前进,这对他们的未来更有用。

    也因此,我认为,在小学阶段,不要过分苛责孩子的知识性细节。

    引用一首小诗:

    让他做事,让他在做事中明白责任;

    让他受苦,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

    让他失败,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

    让他流泪,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

    甚至可以让他受伤,让他学会体悟舔舐着伤口匍匐前行的伟大与悲壮;

    ……


    小学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孩子对人的是非好坏其实很清楚。他们知道哪些老师真心对学生好,哪些老师只是在讨好学生,而哪些老师又没爱心。如果大人经常在无意间流露的只是对成绩的关心,表现出对较低社会阶层的轻蔑或不屑,表现出对虚荣的爱慕,这样很容易把他们给教坏。你说了什么,小孩不一定会懂,但你爱什么,看不起什么,他们却一清二楚。如果家长和老师没有诚意,再好的教材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如果家长和老师真有爱心,对孩子的未来真的是功德无量。

    有没有爱心、有没有偏见、有没有歧视,才是小学老师是否能够胜任的最重要指标。

    我回忆我的小学,我儿子的小学,我能记得的只是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他们教得好不好,其实一点印象也没有。


    需要知道的学生成长规律

    l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研究表明,学生在小学高年级与初中、高中时期的学习习惯基本相似,这表明,到小学高年级或中学再去培养学习习惯效果就不明显。

    l 研究表明: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和高二年级时的认知相关系数0.82,而初一与高二成绩相关系数达0.90。也就是说,学生在高二时的成绩,8年前就有82%是可以预测的。其原因在于学习习惯和方法,学生在小学三年级是否养成学习习惯,在初一是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直接决定其在高二时的学习成绩。

    l 小学低年级觉得数学难学,别慌!医学研究表明:多数六七岁的孩子由于神经发育情况,对于读数、写数会觉得困难,但找规律、立体图形则会觉得简单,但当前数学教育却是从读数、写数开始。

    l 6岁孩子手指肌肉尚在发育中,握力不够。只有用手指握住笔的最底端才能用得上力,但这样,手指会挡住所写的字,只好头歪趴桌。l

    l 哈佛大学学者的一项调研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且前者离婚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体验中长大的孩子,体验越多,感受越深。孩子能做的,家长尽量不要替他去做。大人退一步,孩子才能进一步。


    小学教育关键词

    培养目标:心态阳光、体魄强健、兴趣多元、习惯良好、学习自主

    教师要求:爱与包容

    实施策略:重体育、勤阅读、丰富体验、整合课程、方法指导、综合实践


    附:

    l 清华附小培养十个目标:一流好人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

    l 小学阶段要求阅读课本、图书和报刊达400万字。初中至少要有1200万字。

    l 要教给学生脚手架:如何阅读、如何写读后感、如何写科学实验报告。

    张华教授:美其名曰‘培养学习习惯’的做法,就是强化学生不能乱说,不能乱动,整齐地听话……这都是最坏的习惯——没有比限制儿童的嘴乱说、手乱动更坏的学习习惯了,这是成人对儿童施加专制的最司空见惯的方式。我们教学危机的根源是专制教学。我们把教学当作一个专制的过程,集体对个人,上一代对下一代,上位者对下位者的专制的过程,而且我们每一个人,不自觉地在做一个专制者和接受专制者。

    当每一个学生能够亲身“见证”自己的成长轨迹,“看见”自己的进步曲线时,他的内动力就会被激发,这样就会发现学习的意义,开始为“自己的学习”而负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眼里的小学教育(待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yq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