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诱惑/第一节、出国热(1)
图无法上传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以后,国门逐渐打开。上世纪80年代初,第一批来到中国的外国游客常常成为中国民众围观的对象,上海外滩甚至出现过近万人围观“老外”的盛况。而另外一些人则开始寻求出国之路,除了公费留学外,许多人在海外亲友的帮助下自费出国留学,美术界陈逸飞是最早自费留学成功的典范。
从文革结束到上世纪80年中期,美国成为出国的首选国家。在“出国热”的带动下,国内出现了“外语热”。美国大使馆前蜿蜒数百米的签证长队也成为当时的一道风景线。先出国者在国外成功的消息不断传来,更加刺激了国内的出国热潮,“走出去”取代了以往“高考、参军、进工矿”,成了上世纪80年代许多知识青年的行动指南。曾经引起轰动的《北京人在纽约》就描写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去美国淘金,寻求致富的故事。
八十年代初,我在台湾的舅舅,通过在美国工作的儿子与阿拉取得了联系,并帮我寄来了美国得克萨斯州威斯康新大学的入学申请。就在那年我辞去了医院团委的工作,进入了复杂而繁琐的出国护照申请。当时好像木有出入境管理处,是到户籍所在的公安局户政处办理申请出国护照的。我通过熟人找到了户政处的工作人员,了解了办理所需提供的材料:一、入学邀请通知单。二、美国亲属往来信件(要有邀请去美国的内容)和经济担保证明(银行存款证明)。三、单位同意出国留学证明。材料送进去八个月后才批下来,通知拍照办理出国护照,等护照拿到手入学邀请通知单已经过期了。
我当时也不懂,认为有我舅舅在美国我出国是木有问题的,谁知道这么难办。我是羊肉木有吃着,羊臊气弄了一身。单位里都晓得侬要出国了,结果一年过脱了还在单位上班,人家讲迪额人木有花头么,反正背后头被人议论纷纷。
迪额辰光只听人家讲:某某科室额张三到日本去留学了(迪额辰光到日本去留学,只要三万元人民币就可以了。到了日本都以打工为主,一年好赚十万人民币左右。迪额辰光十万可是额天文数了);某某科室额李四移民美国了;某某科室额同事嫁到比利时去了。在迪种出国潮的环境下侬还有心思工作伐。我写信给我舅舅请伊帮帮忙想办法把我弄出去。真是天有绝人之时,这一年我外婆在美国过世了,否则我倒是可以办理移民申请额。因为在美国外婆和祖母是一样的,作为孙子辈也可以申请移民额,后来只能帮我办理探亲申请。
这一晃就几年过去了,我也结婚成家了。接下来就是忙着办理一家三口探亲手续的材料,这些材料准备又是一年左右的时间。美领馆要我们的学历证明(还要提供中学毕业成绩单,我只好到原来的中学查询开证明);要提供美国的财产担保证明(中国寄到美国的信件是半个月,美国寄到中国的信件是九天,一个来回近一个月没有了);还要用英文填写申请表(我只能请我科“老克勒”主任帮我填写),等我所有材料准备好还要排半日天额队才能进美国领使馆。领使馆的美国佬看了一下材料闲话也木有一 句就在护照上盖个B章签个英文名给退出来了。我问旁边的翻译什么意思。翻译讲,你们最好申请移民。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出国并非易事。我老婆也不想出国,有了孩子我也木有精力再搞了(每三个月可重新申请签证一次),人家美国佬也木有错,侬探亲是假移民是真额,我也不做迪额美国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