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求是有压力的,压力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是得益,另一方面是痛苦。
无论是受别人的劝说还是出于自愿,我们做事的唯一理由是避免痛苦,或者是获得喜悦。
如果在听别人说话时积极思考的话,我们就能听出他们的需求所在,听出他们试图在满足哪种需求。如果你希望与他人建立友善关系,那么就要在确保满足他人需求的同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才是双方都真正获益的交谈。
无意识自动反映机制
一旦有人在请求帮忙时使用“需要”和“因为”这两个词,我们一般都会同意。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和她的两位同事查纳威兹和布兰克做了一次实验。向排队等待用复印机的人询问能否让他们先用一下。自然人们对此有点儿勉强。
但是,当听到“因为我很着急,需要复印五份”时,94%的人同意了请求。他们发现重点词“因为”后面所跟的请求几乎都能奏效。发现了让人不得不同意的关键词。
高标低价法
降价销售的技巧或方法经常被采用来影响我们的行为。为了保命而截肢和将救不活的伤马击毙,都与此异曲同工。
某人首先让我们做的事情远远超出实际需要,同时也超出我们认为合情合理的范围,而后他再降低要求,降低到我们非常容易答应的程度。这时,我们更容易同意,因为第二个要求比第一个要求实在低得多。
选择与差异
两种或更多种不同选择可以影响我们的决断。当我们购买一个大件商品时,很容易被别人劝说再购买一件小商品。
做个实验:去三个水桶,第一个水桶里盛热水,第二个水桶里盛冷水,第三个水桶里盛温水。注意热水不要太烫,把一只手伸进热水里,另一只手伸进冷水里。30秒后把两只手放入温水中。刚才在热水里的手会觉得冷,而曾浸在冷水中的手会觉得温水热!
这就是差异,是差异在起作用。
幼犬法(先试后买法)
这种方法起源于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和爸爸去当地的宠物店想给孩子们买条幼犬。店主对孩子们说“把它带回家过周末吧。如果它跟你们合不来或者你们不喜欢它了,星期一早上再把它送回来就行。”
我们如何能抵挡这样的诱惑!头两天真是快乐无比。大家争着去遛狗,看见幼犬嚼破爸爸的新拖鞋就哈哈大笑,它整晚嚎叫也会有人为它开脱:“艾,它还是一只小狗呢。”
星期一是上班和上学的日子,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发觉这只狗已属于我们了。义务感、报答感、心理需求,加上人间善意的互相理解都在这件事中起着作用。这个例子中的店主对顾客也是非常公平的,允许他们先试试再最后决定。
给予时间
在劝说他人接受我们的意见时,我们需要给他人时间决定。
这种情况同样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也可以得到证实。作为家庭的一员,他们帮着擦擦饭桌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可要说服他们这样说,则需要很长时间。他们一旦最终接受了这个主意,则无需别人提醒就做了。
一旦做出了第一个“决定”,第二个决定就更容易就做了。
n100101�Զ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