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上回答问题、写文章,或者哪怕发个心情,常常会遇到各种评论——有点赞的、有看不惯而指责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论自由,按理说似乎没什么错。但是看到那么带着嗔心的指责性言语,自己内心还是会波涛汹涌,忍不住想要怼回去:我的回答又没有带什么偏激性,跟你也没半毛钱关系,怎么就招你惹你了?
我看到自己内心的冲动,继而我问自己“怼回去,管用吗?”
继而看到网络上很多的类似状况,很多怼回去的,有的人就会继续回复“怎么着,**平台还不能言论自由了啊?你凭什么……”
也就是说,怼回去的结果,是新一轮的嗔心反击。我看到他的评论,我产生嗔心;继而我嗔心相对扔回去,他再扔过来……,就这样一轮轮……太累了!
那么,我要如何做?不回复了?忍气吞声?还是继续……
慢着,先守护好自己的这颗心,不能让对方的言语伤害了自己。
唯识里面说,“我的世界的本质,就是我的心——每一种心理力量,当它显现之后就会形成我的世界,见分和相分。
我的认知模式,决定了我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任何一种心理的产生,心灵上都会呈现一个影像。看到某一个人,是我把这个影像投射到对方身上,其实我看到的还是自己的影像,这个影像就是相分。
想到一个讨厌的人,心理就把伴随着不舒服的感觉,对‘讨厌的人’所产生的这种感知的心理作用,就是见分”。
此刻,我内心产生情绪,就好像有一把火在燃烧,这种嗔恨心就是见分。而我此刻内心看到的影像,就是对方是一个敌人,他是故意的。
看到这一幕,我突然停了下来,其实他也是不由自主地,就像我自己看到这个评论,怒火立马燃烧一样。
而他的言语充满了冲突、戾气,并非是针对我,而是在他自己的世界里,熊熊大火已经燃烧,首先点燃的是他自己。
我觉得自己的言语并无冒犯,这个是我自己的看法,但是对方从中看到的世界我是无法控制的,他的内心有怎样的心结,进而投射出什么样的影像,产生什么样的情绪,这些我都是无法控制的。
他的嗔恨心,是要由他自己负责的,而非我承接过来!
此刻,我才意识到,其实我根本不需要接过这团火,就先让它自己燃烧吧。
当对方向你扔过来一团火的时候,我不接,这团火还是会回到对方自己身上。
那么,应该如何处理呢?
1、首先看到:对方的嗔心、怒气,首先点燃的是他自己,他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而且,愤怒背后其实是恐惧,是因为心结。看到这一点,就仿佛你面对的是一个病人,一个精神病人,你说,你还想再冲过去吼两嗓子吗?根本不用,而且就算你吼了,对方也根本不在乎你说的啥,他就是想发泄情绪,正好有个人有呼应,太好了!
所以,看到这一点,很重要!
“每个人自己世界的本质,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每一种心理力量,当它显现之后就会形成我们自己的世界,见分和相分。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决定了自身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其实进一步来说,无论是有人点赞、夸奖也好,还是批评指责也罢,看似与我有关,其实与我无关,只是对方自己内心的戏码在上演而已。
2、进而,我们可以借机看到自己的相分、见分,问问自己“我的内心呈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影像?为什么我会产生情绪?”
比如说在这件事情中,我发现我内心出现的影像是一个敌人,因为对方不认可我、怼我,所以我产生了情绪。那么再进一步,我发现我愤怒的背后,其实我的内心有一个恐惧“我害怕别人不认可我”,我希望别人都能够认可我。
所以,看到别人的鼓励、点赞,我会开心、高兴;看到批评,我会心有不平,甚至怒火中烧。
无形之中,我看似是被他人的点赞、指责所控制,可实质我是被自己内心的“贪著”所控制。期待认可、鼓励,它可以成为助我成长的动力,但也可以成为束缚我的枷锁,关键是我对自己在贪著什么,是否有所觉察。不能让对于“名利的贪著”,捆绑了自己!
借此机会,让我看清自己的内心,何尝不是一种收获。不然,我今天会被一个评论控制,明天会被一个夸奖左右,人生,何来自由?
或许,我还一下子无法中断这种轮回的相续,但是至少现在我看到了,就是改变的开始,有了一份觉察。
谢谢这一次的对境。
3、最后,对于评论者,要回应吗?还是不予理会即可?
其实都可以,最重要的是你在回应的时候,是保持一颗什么样的心。
回应,首先要保证自己看到评论的时候,已经不会产生嗔心,内心不会有火在燃烧。不然,我们首先会伤着自己,然后继续下一轮的批判对击而已。
可以尝试调整完自己以后,再去看评论,对方的评论如果确有其事,正好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修改,提升自己。
如果对方只是情绪的发泄,那就作罢,此刻无须回应。因为此刻无论你回应什么,对方都是无法看进去的,只是多了一个回击的玩伴。
如果还是想回应,不妨暂停一下,几天之后,可以尝试再回应。时间也是一种解药,随着几天时间的进展,对方的情绪或许已经消散,再看的感受也会不同。
另外回应的时候,对于其中“情绪发泄”的部分,是无需回应的;只需要抓住可能会对他人也产生误解的点,简短意赅回答即可。
最后,我想说:
不管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肯定都会有各种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为何而做?别忘记了那份初心。若是善,就继续往前走;若有杂质,就进一步净化。毕竟,每一件事情都不可能完美,最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在做。生命是习惯的积累,我们做什么就会就会有什么改变;做多少,就会改变多少。
不要被他人的认可所束缚,回到内心,你可以成为自己内心的那束光。愿我们都可以获得坦然淡定、宠辱不惊的心态,具备这一点,走到哪里都会立于不败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