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很长,很多细节,很多历史选段,原以为是一本轻松幽默的历史读物,但是越读我的心越难受,越为那个时代感到悲怆。
众所周知,乾隆继承了前辈的功勋,开创了康乾盛世。作者从弘历的童年讲起,从他一眼被康熙爷看中,到最后的即位,都极为顺风顺水。上位前几年的宽宏治理,确实让国家和百姓处于一片安康祥和之中。可是后来随着孝贤皇后的去世和他理政观念的治理,他渐渐开始了严酷的政治,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雍正帝。
康乾盛世的形成和乾隆自身的聪慧勤勉,康雍两朝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在这一时期,清朝的文治武功都达到了最高潮,而民众的思想封闭也达到了鼎盛。乾隆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整个社会牢牢统治在自己的手中。在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之时,清朝却将自己闭塞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所以乾隆时代的盛世又预示着四十年后的鸦片战争,不得不说是黑暗的盛世。
乾隆对朋党打击尤甚,对官员非常防备,就怕官员们背着他做任何让朝纲不稳定的事情。他对民众又有两副面孔,一方面他表现出爱民,一方面他又希望民众不要做任何越级的事情。乾隆对待越级上访的民众或者底层官员严惩,就是为了防止别的地方效仿,导致很多不稳定的社会因素。乾隆时期还发生了文字狱事件,大肆搜罗违禁文学作品并加以销毁,对人文社会是个重大的打击。所以作者说“乾隆的‘盛世监狱’精心塑造出来的国民,固然是驯服、听话、忍耐力极强,却无法挺起腰板、擦亮眼睛,迎接扑面而来的世界大潮”。乾隆时期民众是最没有尊严的,为了活命可以出卖一切,精神上的贫瘠自然和时代的闭塞和封闭不无关系。
在马嘎尔尼的出使中国之前,欧洲视中国为伟大的国家,这也是我看书后才了解到的。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远播全世界,通过马可波罗游记,欧洲人了解到了一个富足的中国社会,描述中国人非常有礼貌,非常有钱。大思想家伏尔泰甚至描述中国父系社会的完备性,儒家思想的高级和社会安定的乌托邦。可是一切美梦在出访结束了,英国出访团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贫穷的中国。他们不仅看到了一个贫穷的社会,还是一个精神贫穷的社会。据作者估算,当时乾隆的人口已经到达了3.5亿人,而耕地远远满足不了人的需求。低等阶层的人吃不饱饭,而上等阶层却暴殄天物,阶层的分级如此巨大,让英国感受到了社会强烈的不民主。
让我读地最难过的一节正是英国出访这一节,由于贸易顺差的不平等,英国出访中国为了获取贸易的平等可能,提出了几个要求,而这一次平等的交流被清朝人视为英吉利的上贡。英国引以为豪的马车、纺织机、望远镜、地球仪、行星运行仪被乾隆不以为然,最后一次赶上世界革命的机会被清朝所奢侈地放弃。英国满怀信心的和平出访却空手而归,这一次出访为之后的鸦片战争埋下了深深的伏笔。不知道如果乾隆地下有知,还敢轻看当年来访的红毛人吗?还敢称自己是十全老人吗?
这本书揭露了乾隆时代表面的社会安定,其实是在强权政治高压下维持的,人们没有自己的骨气。就在西方国家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清朝人还在过着冷兵器时代。乾隆时代的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匮乏埋下了种子,在鸦片打开中国国门的时候,人们毫不犹豫地沉沦了。在读的时候我对清朝人有种痛恨,满族人说到底还是不开化的鞑靼人,时代变了,他们却没有变。我一直以为鸦片战争的负面意义,西方列强为了打开国门,不惜利用武力。只是谁都逃不过全球化的浪潮,与其自欺欺人,不如主动开放。从这个意义上,鸦片战争算是一个好事,让做着梦的中国人惊醒。
书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对专制社会的分析,封建社会说到底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一代代世袭制靠的是运气,运气好碰到贤明的君主,可以延续几十年,碰到昏庸的君主,天下倒霉,这是制度的不完善性。而专制社会的自私性,决定皇帝必须要断绝一切反叛的种子,比如严酷的刑法,文字狱、禁异端学说,禁贸易,所以乾隆后的崩塌是必然。英国高层讨论后决定对于中国半野蛮人民族,武力打开贸易是唯一的手段。中国人在高压政治下完全失去了自我,比毁灭一个人肉体更加不幸的是毁灭这个人的思想。
这本书讲述的乾隆时代有很多现代社会的影子,我读的时候甚至会想这本书是否想借古讽今。这大概就是文学的意义,述往事,思来者。我再也不想看清朝人的电视剧了,那是个伤痛的时代。高呼康乾盛世的时候,不曾想他也是个低级的封建社会,让中国错过了多少的机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