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管好时间,你会想到计划、日程,会想到重要、紧急,会想到番茄钟、日清单,这些是工具,是技巧。
但在生活中,浪费时间,可能缺少的不是技巧和工具。
时间往往会无意识地悄悄溜走,你需要调整一些意识。
成本最省
你在前进的道路上,迎面遇到座山,会怎么办,有三种策略:
- 把这一座山打一个洞。
- 说坐飞机飞过这座山。
- 从这座山的已有小路走过去。
采用第一种策略,空间最短,走向本质导向,你会寻找最好的方法,你会追求完美。
采用第二种策略,时间最短,则走向功利导向,你会寻求最快见效,为此在所不惜。
采用第三种策略,成本最省,你则会追寻时间的源头,去寻找那些前人反复走过的道路。
《人生算法》中讲到,对于任意一个人类行为系统来说,最容易胜出的策略,一定遵从以下原则:成本最省。
从统计学规律上来看,这个策略在大时间周期不同场景,更易胜出。
成本最省的是山间小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七歪八扭,看起来既不快,也不近,但这是自然的造化。
思想家 纳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出林迪效应( Lindy Effect ):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管好时间,要做好时间记录,但那些时髦的书籍和方法,未必能帮你解决问题,诞生快,消亡的也快。
去看《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用了56年来实践出的方法,还能再保鲜几十年,你要做的仅仅是用现代工具来修补。
成本最小,是培养时间意识的第一步。

细节正确
有一句话很经典:「听了很多好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虽然你听了很多好道理,但是并没有掌握相应行动的细节,受制于你的有限理性,身体跟不上大脑,难以真正改变。
道理好比方向,细节好比动力,有方向没动力,车无法行驶。
管好时间,除了道理正确,更要细节正确,细节给你带来力量。
整理资料往往会消耗时间,如何让整理的效率更高。
从流行的文件整理工具和方法看,做各式各样分类,打各种各样的标签,给你一种井井有条的感觉,但忽略了人脑的的信息处理机制。
2011 年,心理学家 斯派格 提出「谷歌效应」。说的是当我们适应互联网后,记忆系统发生了深刻变化。平时绝大多数知识不再装到脑子里,而是装在互联网上,我需要什么东西,搜一下关键词,全出来了。我们并没有理解这些知识,只是记住了他们放在哪里。
相比于记忆信息的位置,人们更擅长记忆搜索的路径,搜索路径越简单,记忆越鲜明。
管好时间,不追求表面的整齐,而追求搜索的效率。
用最小成本、用最稳定的结构,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分类,比如以时间为分类依据。
用足够丰富、完整的标签来建立索引,检索的便利性越高,处理就越高效。
按照这个思路,你甚至不需要专业的笔记软件,用文本工具加本地搜索,就能搭建一套高效的文件管理体系。
把握细节的正确,给人生以动力。

剥削机器
大脑承载不了太多负荷,人脑的带宽很有限。
心理学家米勒发现,人类工作记忆容量是7加减2,你能够瞬间记住5个到9个左右的记忆组块。
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则一般是在4加减1个组块,也就是从3到5这个范畴。
也就是,你每多惦记一个事,你的处理能力就会下降一分,那事情太多该怎么办。
管好时间,要学会剥削机器而不是人,要学会和机器相处。
手边常备记录工具,比如滴答清单,第一时间记录新来的信息,让机器让代替大脑的存储。
有人说了,芝麻点的事情,要不要这样麻烦。
我的体验是,不卸载记忆,有两种可能,要么干扰你的注意,要么考验你的记忆,得不偿失。
经常你会纠结于学习那种方法,纠结于培养哪种技能。
大脑的批量处理能力有限,就算学了很多,你实则掌握不了太多,但机器则不同。
死心眼一点,除了有限的雷达不动,肌肉记忆的能力以外,你需要开放自己,让机器来代替你。
学会剥削机器,将会释放大脑的潜能。

抓住关键
除了你要什么,你更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管好时间,你要有所取舍。
如果你致力社交,要知道邓巴教授的社会脑理论,一个人亲密交往的朋友圈不会超过150,你没有必要无限扩大人脉,这超出了大脑的边界。
你要待他人宽容,也要学会远离一些人,往往会是时间的黑洞。
如果你渴望学习,你要知道洛特卡定律( Lotka's Law ),一个领域中的核心大牛是有限的,多数作者不重要,重要的人只是极少数人,找到他们就把握了领域的核心。
你要知道语言学家齐夫的贡献,凡是重要的一定会被反复提及,你只是常常没有注意。
如果想锻炼自己的思维,你要知道,相比于可陈述的外显知识,不可陈述的内隐知识有更大价值。
你要知道属数学家 波利亚、司马贺这些学者提出模糊和抽象对思维的启发作用,推动着人类智慧的前进。
多解决问题,少追求方法,你的思维会越来越强大。
抓住关键,你想要的是什么。

意识先行
管好时间,没意识可不行。
认准成本最省,关注细节正确,学会剥削机器,逐步抓住你的关键。
意识来自科学的研究,意识也来自生活的真知。
有深邃的思考,也有宽广的胸襟。
在不平衡中不断地寻求平衡,在实践中逐步养成。
当然,学问有个特征比有没有用更重要,那就是美不美。
时间没有浪费一说,你的每项投入都带给你回报。
放开你的心胸,延展你的思维,意识先行,让改变自然而然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