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这一重要时刻的背后,又有哪些知识点、考点需要高三生特别注意呢?下面是对相关学科的重磅解读!
《语文》
与改革有关的古诗文名言
创新
1、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诗经)
2、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3、 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4、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5、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6、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汉·刘安)
7、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
8、 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9、 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11、不日新者必日退。(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12、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
改革
9、 变法则民智,变法则民强,变法则民生。(清·谭嗣同)
10、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斯于利民。(清·魏源)
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
1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
13、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清·梁启超)
14、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15、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汉·杨雄)
作文押题及相关素材
押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40年前,我们穿衣服崇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40年后的今天,商场里的各种衣服琳琅满目,任君挑选;40年前,坊间流传“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40年后的今天,则是“米仓满,面仓满,鸡鸭鱼肉随便选”;40年前,筒子楼里冒黑烟;40年后的今天,高楼大厦遍人间;40年前,自行车都属于“三大件”;40年后的今天,满街都是小轿车……
而这些,仅仅只是老百姓“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的航母下水了,我们的飞船上天了;我们的环境变美了,国际地位上升了——改革开放40年来,生活在红旗下的同学们,一定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是否有故事要与大家分享、有心里话要说给党听?请写一篇演讲稿,在班里与同学们交流。
要求:①写下你的故事,说出你的心里话,让我们共同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增光添彩!②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主要素材】
1.话题的由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6253088/cdc83a4cd233d6cf.jpg)
2.我们取得的成绩
![](https://img.haomeiwen.com/i6253088/d7259463d57f77bb.jpg)
3.历史的回顾
![](https://img.haomeiwen.com/i6253088/71dfca6e15e064fd.jpg)
4.历史的回顾2(1978-2017大事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6253088/d8e410728a3bce8f.jpg)
押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0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讴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呈现改革开放人物群像,书写改革开放时代新篇,鼓舞激励全国人民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继续前进,凝聚起共同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人民日报社将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
请你写一篇文章给人民日报社投稿。要求:①呈现你的所见、所闻、所感。②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解析】
1.改革开放,重在“变”一字。40年沧桑巨变,那条东方沉睡的巨龙,如今已站在了时代的浪头引领着人民走向新的征程。
2.我们可以以小见大,从自我、社会角度出发:从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的小变化到社会乃至国家的大变化;从自我成长的“变”到国家教育、科技、民生、国际地位、文化和民族自信的“变”。
3.可以从抽象的词立意:新与旧,变革与反思,创新与超越,想与做,教条主义与锐意进取等等。
【名言指引】
1.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
示例:《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说,周朝虽是古老的邦国,但其使命却在于革新。同样的道理,中国虽是文明古国,但想保持长盛不衰,就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
——人民日报《文以化人日新其德》
2.没有痉挛,历史就不能向前迈进一步。——车尔尼雪夫斯基
示例:拥有改革开放,就足以洞穿历史的迷雾,击破厚重铁幕,挣脱陈腐枷锁的束缚。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没有痉挛,历史就不能向前迈进一步。一定程度而言,没有濒临深渊,就没有绝地反击,没有痉挛,就没有改革开放。
——人民网《深化改革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最高致敬》
3.惟变所出,万变不从。——吕本中
4.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示例:正如梁启超所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一代代中华儿女坚持不懈的求变与探索。社会在变化之中发展,坚持与时俱进,这才是真理。
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示例:这个世界日新月异,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懂得适时而变。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若像刻舟求剑中主人公那样不懂得变通,终究要为自己的愚钝付出代价,不会走得太长远。
6.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政治》
知识解读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巨大成就说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改革如同引擎,推动着中国巨轮破浪前进。
2.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巨大成就的取得说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年两会上的重磅改革议题,宣示了改革不停步、再出发的决心,也坚定告诉人们,将改革进行到底,就是对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
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说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最广泛的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是从国内和国际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6.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通过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开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
模拟试题
1.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说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强国之路镌刻在汗青之中的重要一步。坚持改革开放有利于( )
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消除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
④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改革开放即将走到第四十个年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跟随世界到引领世界,在获得一系列卓越成就的今天,中国依旧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这主要说明( )
①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③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事物变化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习近平倡导“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回答3~4题。
3.从经济生活角度看,“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据是:
①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
②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③经济全球化也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④市场经济使一国无法控制本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4.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有利于:
①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冲击
②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③世界贸易组织的公平竞争原则和非歧视原则的贯彻
④西方发达国家的长远经济利益
A.③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5.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深化,开放要再扩大,以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请结合材料谈谈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积极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去。
参考答案:
1. D 2. B 3.A 4.D
5.①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②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立志成才报国。
③树立全球观念和平等、参与、竞争、开放意识,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将创新的思维和理念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成就自己,也在实践中贡献社会。
《历史》
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考向解读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
命题热点一:古代中外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1)背景
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②雅典的民族危机加剧。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内容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④建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3)特点
①改革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②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4)影响
①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②社会矛盾未从根本上解决。
2.商鞅变法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②秦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后。
③商鞅来到秦国,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
(2)内容
①经济: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在基层实行什伍连坐告奸制,严密控制人民;轻罪重刑。
③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什伍组织,建立严密户籍制度。
④文化:焚烧诗书,实行文化专制。
(3)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②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②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③冯太后学习汉族文化的推动作用。
(2)措施
①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
②设立三长制。
③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④迁都洛阳。
⑤推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3)作用
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4.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严重。
②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2)内容
①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3)评价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③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2.(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3.[2015·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
1.(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依据材料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
(3)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
3.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再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
规律总结
关于古代改革的考点汇总
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在雅典社会文明体制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对雅典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造的革新运动,是雅典平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
商鞅变法的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优势;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意愿。
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均田制的实行、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等,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因此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命题热点二:近代中外重大改革
1.欧洲的宗教改革
(1)背景
①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②“异端”思想和“异端”运动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挑战。
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2)内容
①马丁·路德:“因信称义”。
②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③亨利八世: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3)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背景
①奥斯曼帝国及马木鲁克王朝对埃及的统治使埃及形势恶化。
②法国和英国先后入侵,使埃及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
③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2)内容
①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创办近代工业。
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
③军事上: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
④文化上:创办学校,选派留学生,出版各种著作。
(3)评价
①积极性: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②局限性:经济改革的困难和不断的对外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
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①农奴制下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激化。
②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工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新思潮涌动。
④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⑤亚历山大二世上台,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为巩固统治进行改革。
(2)内容
①“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②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③发展机器工业,建立近代工厂。
④军事上进行军事改革,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⑤创办各类学校,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3)影响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②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俄国经济的近代化。
③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④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4.明治维新
(1)背景
①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②幕府的政策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④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
(2)内容
①政治:废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②经济:实行币制改革;实行土地私有制及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③文化: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进西化。
④军事: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⑤法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3)影响
①进步性: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②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5.戊戌变法
(1)背景
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②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
④统治危机:财政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⑤康有为、梁启超等领袖人物的维新变法活动。
(2)内容
①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②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③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④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
(3)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将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4)影响
①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③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试题
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3.[2015·江苏高考]“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