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出差第六天,百无聊赖的我一个人走到南塘老街。我发现中国的古街都大同小异,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致,坐在路边的椅子上,傍晚微风阵阵吹来远处的歌声,不知不觉竟然靠睡着了。
耳边传来一阵嘈杂声,睁开眼才发现,我早已不在南塘古街。只见不远处一群工匠在忙着建造房租,一位老者背手捻须,望着渐渐成型的房屋,不住点头微笑。
我走过去问好,才知道我竟然身处明嘉靖40年,而我面前的正是明兵部右侍郎范钦,那正在修建的应该就是天一阁了。
“我本是当朝兵部右侍郎,为官二十多年,本以为通过研究我搜集的书我已经掌握为官之道,能在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可没想到遭到奸人陷害,只能告老还乡。不过幸好还有这些书陪着我,我一生的快乐和意义都在这里了!”
五年时光转瞬即逝,天一阁终于建好了。范钦根据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语,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楼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
“我所收藏图书以方志、政书、科举录、诗文集为特色。总数达七万多本其中一部分藏书为官署的内部资料,这也是普通藏书家难以获得的。”范钦骄傲地向朋友家人介绍着。
时光变换,风云流转,范钦去世前,将家产分为藏书和其他家产两部分。长子范大冲自愿放弃其他家产的继承权,而继承了父亲收藏的7万余卷藏书,这也形成了天一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祖训。
范大冲在维系和补充天一阁藏书的同时,也建立了维系天一阁藏书的族规,规定藏书归子孙共有,非各房齐集书橱钥匙,不得开锁。
这些制度在天一阁私藏时期(天一阁始建至1949年)一直保留,并得到历代补充。这样的制度保证这些书很好的保存下来,只是到了近代,国家风雨飘摇,民族经历生死,一个小小的藏书楼又怎会幸免呢?!
民国初年,古书价格逐日飙升,于是有精明的生意人将目光投向了藏书颇丰的天一阁。一天一个叫陈立炎的人到访范家,他是上海六艺书局的老板,来和范钦后人商量买书的事,但范氏后人不肯轻易出售老祖宗的家业。这下,陈老板急眼了,但并没有当场发作,而是匆匆走了。
又过了几天,晚上有人翻墙进入范家,他藏在房梁上,饿了吃几个枣子,晚上就悄悄出来偷书,把书运到天一阁外面,外面有陈立炎等人接应,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德盗取了很多书。
据范氏后人统计,这次失窃,天一阁损失善本藏书1000余种,一本也不曾追回。大都四散在上海的各个书馆内,后来抗战爆发,日军疯狂轰炸上海,这些珍贵的书毁于一旦。看着让人痛心,却无能为力。
……
大不幸中的大幸,历经磨难的天一阁还是保存下来了,成为我国最早的私人藏书楼,世界三大私人藏书楼之一。
恍惚中,我醒来了,我还在南塘老街,是梦一场,可也是现实。
梦游天一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