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村里,正赶上今年上半年最后一批蚕即将结茧。看到蚕室里的五龄蚕都在翘首以盼,不吃不喝等待放下格子框,以便爬到小格子中吐丝作茧。
蚕室这个词古来已有,西汉的司马迁受宫刑的地方就叫蚕室。
蚕怕风怕热,比较娇嫩,通常养蚕的地方既要通风,又要防风,还不能太热,太热结茧就很小。
受宫刑之人,伤口最怕风,因而其行刑的地方跟蚕待的地方很相似,故而叫蚕室。
一年中养蚕有两季。第一季从忙完清明后开始,可以养上四、五批,直到7月初结束。这期间都是蚕农最忙的时候,每天捡桑叶、清理蚕砂,起早贪黑、周而复始。
个人忙不过来还得请人帮忙。村里有大量闲散的老头老太太,重活不能干,捡个蚕茧还是绰绰有余。捡一版1毛5,一版也就两三百个蚕茧。
等到把这批蚕茧拿去卖掉后,就可以休息一阵子。如今收蚕茧的价格还可以,每斤28块,养一批可得小几千。
此时不用再去捡桑叶,就可以把桑叶地的桑枝统统砍掉,让它重新长出新枝叶。
过去都是用镰刀砍,如今鸟枪换炮,都背一个打草机一样的机器,前端有个转动的小齿轮,很快就能割倒一大片。割下的枝条归拢码好铺在桑根上,可以当作肥料。
休息40多天后,等到8月18号又会开始下半年的养蚕。
以前学过几句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可能诗人控诉的是当时不公平的社会,但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都是废话。
就像挖虫草的不会天天吃虫草,挖人参的也不会天天炖人参,因为这些好东西都会送到那些非常有钱又懂得养生的人嘴里,下苦出力的人要靠这些赚钱养家。
哪个整天一身穿绫罗绸缎的人,还会去养蚕,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因为养蚕是个又脏又累的活,怎会舍得穿这么昂贵的衣服来干活。既然能穿得起这么贵的衣服,肯定不是干这个活的人。
另外,养蚕和绫罗绸缎也没有直接关系。养蚕人把蚕养到结茧就OK啦。后面的缫丝、染色、织布等工序还需要工厂和技术工人来完成。可以说,养蚕人只是提供最基础的生产原料。
当然,你也可以说宋朝人家就是家庭作坊一条龙,从养蚕到绫罗绸缎成品全都包圆了。
那就要问一句了,都这么大的摊子了,分工如此细致,俨然赶得上明末松江地区的织布作坊了,为何还要“归来泪满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