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封面2000年,35岁的格拉德威尔出版了《引爆点》——自己的第一本书,而它在纽约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了28周,卖出了170万册。之后,格拉德威尔又陆续出版了5本书,每一本都深受好评。有人总结格拉德威尔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介绍最新的科学研究,以解释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并改变你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比如你有没有想过,暇步士为什么突然就流行起来?又比如为什么大量的公益禁烟广告未取得明显成效?类似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但又往往被人忽略。而格拉德威尔却总能提出疑问,给出自己的解读,引发大家对现象的思考,为理解这个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基于格拉德威尔产生的日益广泛的社会影响,《时代》杂志把他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在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列出的50位管理大师名单中,格拉德威尔名列第27位,排在他后面的包括第37位的杰克•韦尔奇和第45位的理查德•布兰森【维珍(Virgin)品牌的创始人】;商业杂志《快公司》称赞格拉德威尔是“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
怎么样?作者来头不小吧,是不是得认真点对待了?
我认为每一个读完《引爆点》的读者都必然有所收获,而有些人的收获还会长期发挥作用,因为这是关于思维方式的交流和分享,作用是帮你打开一扇窗。
书中好几段描写都令我印象深刻并引发了思考。比如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关于纽约地铁环境的、关于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上的自杀潮的,还有一个是关于150人工作团队的……
以纽约地铁环境为例。“20世纪80年代,纽约市平均每年的谋杀案远超过2000起”,地铁里的情况更是只能用“一片混乱”来形容。地铁站的墙面上几户满是涂鸦,逃票成为常态,甚至购票收费都被黑帮把持。底层民众大多被迫接受这种局面,而有人被逼急了,向地铁上公然“劫道者”开了枪,而开枪者竟然成为了大量民众声援的“英雄”,可见当时这种情绪的激化程度。在这种局面下,纽约市交通局和警察局听从“破窗原理”指导,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地铁站墙面的环境治理和对购票乘车规则秩序的恢复上面,这种做法和之前重点侦破恶性案件的工作重点截然不同,开始时也受到不少质疑,但却收到奇效,地铁的秩序很快得到恢复,推而广之,纽约的犯罪率开始出现断崖式下降。
抹掉涂鸦+购票乘车居然成为了扭转犯罪率的有效方法,这种外部环境作用因素被格拉德威尔归类为环境威力法则。而环境威力法是其“引爆点”的三大原因之一。
格拉德威尔认为,“改变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困难,有时候,仅仅需要找到恰当的方法,并不需要太多成本,我们就能改变世界”。他提出了能够引起改变的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至于三个法则的具体内容,就要等着你自己阅读体会了。我打赌,只要你开始阅读,就一定会有收获。
读完书,重新翻阅前言,发现里面的介绍正是我想表达的内容,而且李翔(得到APP总编辑)的介绍将格拉德威尔的六部著作融为一体,一气呵成。有助于形成对格拉德威尔作品的全面了解。李翔也在序言结尾处呼吁读者,“我强烈推荐你随便翻开一本格拉德威尔的书,走进格拉德威尔的世界。他一定会改变你对事务的既有看法。”
一个小小的建议是,序言部分的四篇文章都写的很好,但放在作品后面效果会更好,因为那时读者都已读完了作品,满满的心得体会正渴望得到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