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2006)@格拉德威尔 :链接:链接:《引爆点》有感 - Powered by phpwind* 引爆点是指事态、趋势、流行、商业等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具有爆发力的点,引爆点的形成需要依托于某些特定的外部环境因素,作者归类为三个法则:
* 法则一: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 Few),联系员、内行、推销员三类人是三种个别人物,联系员具有强大的跨界传达能力(结识的人非常多),内行具有领域专业能力(数据库),推销员具有强大的个人魅力(朝气、热情、魅力、可爱)。
* 法则二:附着力因素法则(Stickiness Factor),流行物本身要让人过目不忘,有深刻印象的附着力。金盒子案例(充满新意的广告创意,让大家在广告中找某个“金盒子”标识后兑奖,然后通过电视广告进行适当宣传,最终大大提升广告投放效果。)
* 法则三: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流行潮同其发生的条件和时间、地点等情况密切相关。很多研究表明我们对所处的环境极度敏感(如破窗理论)。【这里的环境还包含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等在内的外在因素。不过作者主要举例说明了环境的威力,我想根据不同的需求需要营造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 格拉德威尔的三大引爆点法则已经在当前的互联网营销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各种课程鼓励坚持打卡赚回学费(边际成本为零的情况下,用课程费雇佣了庞大的推销员群体;当然这里还利用了打卡分享者的许多心理因素);
* #脑洞 关于方法论价值的思考:
* 优秀的传播案例到底是从这些理论为出发点想出来的,还是只是我事后在套用这些理论来总结成功经验,证明其合理性呢(大概率是后者吧,这些优秀传播案例使用的方法看起来都那么符合常规逻辑:引导用户传播嘛,谁不会)?作者在论述这些观点的时候也都是总结成功案例的经验。
* 那么学习这些方法论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很令人沮丧,得说服自己)
* 一方面,联想到所有古人传承至今的经典方法论著作《孙子兵法》《论语》,如“先胜后战”这样的思想,可能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理所当然的,但随着时代的变换,很多方法论会逐渐被人们忽视。这些著作所记录的思考框架及方法论便能时刻提醒我们。那是不是只看古人的方法论就好,毕竟今人的成功逻辑在我们看来往往还挺直白的?
* 另一方面,今人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同样是有价值的:
* 首先,其实这些书中的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但它给我们提供了一套理解某件事的解释框架。对于同样的现象,会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框架,基于这些框架我们便能开始不断碰撞向真像靠近。
* 其次,由于我们已经被这些解释框架“洗脑”了(也就是认可了这个解释框架),所以比较难察觉它对我们产生的价值。在日常的思考过程中我们的思考方式不正是遵循了这些思考框架吗?即使它们看起来那么直白。但实际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直白,脱离了理论框架的人类大脑就是发散的,所以我们的确需要有一个框架不断提醒我们“环境因素真的很重要、传播过程中的某些特殊人物真的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