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约了孩子的老师,谈了谈孩子的学习问题。
中国的老师与家长,基本也只关心孩子文化课的学习成绩。整个社会都是如此,我们这些普通人,在竞争压力下,在乎的唯有考试成绩。
关心考试成绩本没有错,因为考试成绩是检验孩子学习结果的可量化标尺,是升学的唯一指标。
问题在于,老师和家长只把眼睛放在了考试结果和学习动作上,这就造成一个结果:非常片面地理解孩子的学习。
我与孩子老师第一次见面时,这位老师就曾说:“我观察了这群学生,发现他们太着急了。”这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我家孩子的表现就是急急忙忙,毛里毛糙。
他说,孩子们太着急了,需要慢下来。我深有同感。孩子着急的心态,不稳定的情绪,都伴随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在答题的过程与结果上。
计算经常出错?写字潦草不清?题目的要求经常看错?写下的句子缺字少词……
孩子没有稳定的健康心态,学习的过程就会心性浮躁,注意力飘摇不定。
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孩子粗心。粗心,是什么意思?不仔细。为什么不仔细?不认真。为什么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为什么不集中?
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回答不了了。
我们继续朔源,找到了源头,才会改变家长和老师对学习的认知。不然,家长和老师也只会停留在表面,用简单的惩罚、奖励、强制,要求孩子达到难以实现的目标。
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从被动看,老师的教学对孩子没有吸引力,没意思,则没人愿意关注。
从主动看,孩子自己主动去探索的动力和兴趣也没有打开。
那么,要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一个是对老师提出要求。老师要有能力、有办法,通过魅力教学去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另一个是,培养孩子主动掌控自己、主导自己的注意力。
这就要对家长提要求,不是家长主导,而是家长协助孩子培养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动力和习惯。让孩子发自内心主动起来,是家长协助的目标。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被动地集中注意力,因为老师、学校、环境,这样的外在因素,大多时候可遇而不可求。
所以,重点在于协助孩子掌控主动的注意力。
要调动一个人的主动能量,就要给他创造条件和空间,让他的内在小宇宙主动运行起来。
他要去做,而不是父母希望他去做,也不是老师希望他去做。
我们为孩子服务,不是指示他满足我们的要求和期望,而是协助他、引导他去满足自己的目标和期望。
这与吃药治病同理。治病的原理是什么?就是用药物协助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从而战胜疾病。治病的主体终究是身体系统,而不是药物,药物只是助力。
同一个逻辑。一个人内心的主动精神发挥作用,则是他自己要做,他主动思考和学习。这才是教育的正途。
情绪,是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害怕、厌烦、自卑、羞愧、沮丧……这些负面情绪都会造成孩子的注意力长期不在线,兴奋的情绪也会使人浮躁,注意力脱轨。
情绪是心的波动。人的情绪变化是因为他心里真的在意。“在意”,就是注意力在那里。
所以,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情绪。要适当引导、释放他们的情绪,而不是压抑他们的情绪。如此,孩子的整个生物系统才会运行顺畅、稳定,他们的注意力才能集中在手头的事情上。
不顺畅的情绪,会造成各种的不畅,易愤怒、易悲伤、易浮躁、易生气、易生病,这其实是身体系统不良的反应,而并非表面现象的浅显解释。
孩子体内积累了多少不畅,就会有多少情绪不良。孩子的精力需要释放,情绪需要宣泄。无论他的情绪是正面的喜悦、得意,还是负面的委屈、悲伤,如果不能让这些情绪及时疏导,就会在体内积累不良。
久而久之,情绪的郁结成了习惯,相应的气质堆积成了性格。
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背后不只是行为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情绪。
今天说到这里,下篇继续谈孩子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