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这本厚厚的书——《毒木圣经》,心里不由叹息一声,仿佛自己也在非洲的雨林里、瘴气遍布的刚果走了一遭,带着一身的尘土与疲惫。这样的书,太厚重了!突然就想起金庸小说里明教的宣言:熊熊圣火, 焚我残躯 。生亦何欢 ,死亦何苦 。喜乐忧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或许是看到最后,知道这位笃信上帝的浸信会拿单.普莱斯牧师最终被基兰加的民众给烧死,真正的殉道而死。而那团火实实在在的刺痛了我的眼睛吧?!
这位普莱斯牧师,该如何评价他呢?有执着的目标心如磐石毫不动摇,即使众叛亲离被整个世界抛弃,他也不改初衷。然而他又是那么可笑,他坚持在刚果布道,带着一种救世主的姿态凌驾于所有人之上,以为他真的可以救基兰加人们于水深火热中!岂不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自有对这个变化莫测的生存环境的解释?而且他的性格如此迂腐、固执、粗暴,对家人刻薄寡恩,毫不关心,把家里一切困苦都解释为上帝的考验与安排,置妻子女儿的痛苦于不顾。不懂刚果的语言,又不理解当地的信仰与民俗,又如何能融入到基兰加本地居民中,又能有什么魅力得到他们的敬爱呢?当最小的女儿露丝.梅被绿曼巴蛇毒死后,一直逆来顺受的妻子奥利安娜心如死灰,终于带着剩下的三个女儿离开了在她眼里如神一样存在的丈夫。普莱斯牧师仍不为所动,找着机会就宣传基督的教义,在刚果人眼中却已经与疯子无异。
基本弄清毒木与圣经之间的关系——毒木即班加拉,而班加拉有几重含义:极其珍贵之物,让人极难忍受之物,还是毒木。我想,拿单•普莱斯牧师(《圣经》故事里也有个叫拿单的,有待考证两者之间的关系)携全家来刚果的基兰加布道,本是要拯救这个世界的人们的。而事实上,拿单自身就是个充满罪恶感需要救赎的存在——一次战斗中唯一因意外而生还者,其余人接受指挥官错误的命令被包围无一幸存,因之拿单一直负罪在心,性格大变,冷漠易怒动不动就责打家人,不了解当地的物候,不了解当地的民俗信仰,甚至不懂当地的语言,固执己见,布道的方式简单还让人误解,结果可想而知。以拯救民众来拯救自己,拿单别无选择,注定要融入这块土地中去。圣经即毒木,珍贵,难以忍受,有毒(版本不同,意义甚至完全相反,使人走入理解的误区)——每一件你认定正确的事,换到另一个地方,都可能是错的。尤其是在这儿,在非洲的刚果。信仰差异,种族矛盾,发达国家对非洲钻石和其他资源的掠夺和剥削黑人劳力……基兰加人民对白人本就有成见,而且刚果,早已有了自己的圣经,数百年来他们已将它深深地烙在了记忆里——按前任福尔修牧师的话来说:这里的人都很智慧,对周围的生灵世界有着了不起的感受。蒙受自然的恩泽,他们对此都很谦逊。像普莱斯牧师那样否定本土的信仰,自以为是的布道,以为只有这西方文明才能拯救一切,怎么可能被当地人接受呢?相反,还让人觉得这样会带来灾难和恐慌(比如洗礼,要去有病菌和鳄鱼的河水中进行),所以利娅会说:圣经就是毒木。艾达也如此评价自己的父亲:他坚信自己不讲其他,只讲真理,而他每时每刻写下的,是一部毒木圣经。
那么,非洲是片怎样的土地啊!作者芭芭拉.金索沃在书的第一二部中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生活情状:在这里,文明社会的所有用具,几乎都毫无意义。基兰加的土著衣着褴褛,衣服来自世界各地的捐助;女人赤裸上身不以为意,才十几岁就结婚生子从事繁重的劳动,男人可以娶几个老婆,每个孩子读到十岁就不再读书了,思想愚昧落后;遍地是钻石和矿产资源,却被发达国家大量掠夺甚至把非洲人运去做苦工和奴隶,命如蝼蚁。这里生活环境也极其恶劣:水污染严重,钩虫病、疟疾等传染病流行,毒木班拉加、蛇毒、鼠疫时刻威胁人们,常常因为意外失去胳膊或腿变得畸形;农作物很难生长,不是被干死就是被雨水冲走或把块茎腐烂掉,以没有营养的木薯为主食,因为营养不良,孩子们普遍骨瘦如柴而肚子积满腹水显得滚圆,死于疾病的孩子多得不计其数,往往生七八上十个孩子就只是为了有一个孩子能平安的存活下来!平均寿命只有五十岁!这里物资匮乏,交通不便……
从佐治亚州的伯利恒这样一个文明社会猛的一下子被抛到第三世界的非洲来,奥利安娜和她的孩子们会有多沮丧和不适应啊!蕾切尔愤愤不平一心只想着要离开,最终不顾一切追随阿克塞尔罗特——一个投机商和刚果和平进程的破坏者,经历了好几次婚姻,最后在非洲经营酒店,为暴发户和发国难财的投机商等富裕阶层服务,从中谋取利益,一生孤独;天赋异禀的双胞胎之一的利娅一直追随着父亲相信父亲做的是崇高的事业但因为目睹种种现象后也质疑父亲的做法,但是她选择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与爱国主义者阿纳托尔成为生死相依的精神伴侣,和他组建了家庭并生育了四个孩子,一起在刚果边境为建设一个民主文明的农庄而努力,日子艰难但意志坚定地为理想奋斗;她的同胞妹妹艾达是大家眼中的残疾人,从不吭声,冷眼旁观,审视一切,能清醒地看到问题的实质,后来就读亚特兰大的医学专业,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恢复为一个正常人的样子,成为一名著名的传染病临床医学专家,致力于非洲传染病的研究;最小的孩子露丝.梅是最快融入这片土地的孩子,纯真、善良,能和当地的孩子一起做游戏,后来被绿曼巴蛇咬死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
那么,这一段充满灾难甚至时刻有生命危险的非洲生活到底给她们带来了什么呢?她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第二部中,感受最深的是刚果被英国与比利时人掠夺钻石与橡胶,刚果人被他们非人剥削压迫的社会现实。其次是看到利娅跟着普莱斯牧师去参加刚果总理卢蒙巴的就职演说,觉得卢蒙巴的就职演说令人振奋,刚果共和国的成立是否真的能给基兰加人民带来改变?“我们要同心协力建立一个正义、和平、繁荣、伟大的国家。我们要向世界展示,黑人在争取自由的时候,究竟能做什么。我们要使刚果成为整个非洲的光明之心。”这个愿望似乎至今都没实现啊!
第三部看完时,深为奥利安娜感到悲哀!战争是罪魁祸首,普莱斯牧师经历战争后内心阴影驱之不去,走向信仰的极端。一家子全由奥利安娜操劳,失去浸信会的资助后,仍在基兰加的全家陷入食不果腹的困顿,母(奥利安娜)女(露丝梅)病倒,蕾切尔被塔塔恩杜看上(后面的阅读才知这是恩杜对他们一家一种委婉的帮助)不得不假装与那个偷运钻石的克罗赛尔罗特有婚约。 福尔斯修士与普莱斯牧师论战,使利娅不由重新思考父亲布道的方式,质疑他的做法。 可怕的蚁灾,差点吞噬掉艾达,强烈的求生意识让艾达奋力挣扎,阿纳托尔救出了她。利娅蚁灾后从阿纳托尔口中知道其实基兰加的人一直暗地里帮助他们,利娅向阿纳托尔表达爱意,但被阿纳托尔拒绝看到围捕野生动物一段,利娅也参加了围猎,还射死了一只羚羊。场景描写很细致,看得惊心动魄。艾达对此发表的感慨:弱肉强食。真是这样,在灾难面前,人的动物性发挥到极致。围猎动物,以别的物种的生命来维系人类的生命,而且在饥饿面前,各人为私利而抢夺,人性全无。可怜的露丝梅,死于毒蛇,死于阴谋。到底怎样才是救赎?罪孽深重的人类,如何才可以唤醒良知呢?
全书看完,认识了一个多灾多难混乱的非洲,了解了普莱斯家几个女儿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及心理成长的历程。 四个女儿的不同归宿也令人感慨。然而不管怎样,这一家人的命运已经和非洲这块土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我父的罪并非无足轻重,但我们仍继续前行。”
我父,在这里,含义应该有好几重吧?父亲,天父,还有以教化非洲自诩的西方文明,试图将自己的所谓文明侵入这片未经开化的地方,却在这里种下罪恶和贪婪,带来更深重的灾难。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三童”,在这里咀嚼、思考、反省,不是改变这里的什么,而是被这里改变了什么。原来的生活已经回不去了。特别是利娅和艾达,选择都是因为热爱,因为道义,因为责任。这片非洲的土地驯养了她们。
那么,就这样,继续向前,走入光亮之中吧!
继续向前,走入光亮之中——我读《毒木圣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