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AI创业者的选择题:避开BAT or拥抱BAT

AI创业者的选择题:避开BAT or拥抱BAT

作者: A未来科技I | 来源:发表于2018-10-18 16:55 被阅读0次

    从移动互联网到AI行业,创业者都有一个绕不过的选择,避开BAT还是拥抱BAT。

    2018世界AI大会上,最抢镜的不是亚马逊、微软、谷歌这样的国际大平台,也不是商汤、寒武纪这样的独角兽,媒体和行业的焦点还是在BAT以及各位大佬关于AI产业发展的观察,或者说是BAT各家未来的战略。因为,现在移动互联网创业和AI项目创业,除了产品、用户和商业模式,还有一个必须考虑在内的因素,那就是“和BAT的关系”。

    这一点在今年表现的更为明显,腾讯业务框架调整了,百度三驾马车赋能产业,阿里云一路领先,这些现象的背后,预示着BAT全面进入AI领域。拥有大量数据资源和资本的BAT无疑对创业团队有强大的诱惑力,与此同时,硬币的另一面也能构成足够的威胁。

    尽管中国AI创业公司以全球9%的比例拿到了全球近50%的融资,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但因为这一波崛起的AI产业还处于初期阶段,大部分还处于技术和产品阶段,靠自身的营收自然无法满足团队和项目的运营。加上AI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前期的投入周期会比较长,投资机构的热情也在发生变化。

    进入今年以来,整个AI产业的融资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态,一方面是出现了钱荒,募资更难了,机构出现了缺钱的情况。而另一方面,BAT的投资部门不断为优质团队和项目输入资金和资源。AI行业的明星企业例如商汤、地平线、寒武纪等不断有融资消息传来。甚至有些项目还在不断刷新纪录。

    机构投资者在分析今年的投融资环境时指出,与其他行业相比,AI产业的变现滞后,尤其是在募资难的环境下,要募集一个AI的基金,可能意味着很难收回成本。在变现模式不清晰,或者说投资周期不确定的前提下,机构投资者看不到退出渠道,这让创业团队更加依赖于BAT的投资。

    有创业者指出,BAT能给的可不只是钱,资金只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更诱人的是庞大且优质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这是用钱买不到的资源。当然,被BAT投资自然要选择站队,对于想独立发展的创业团队来讲就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而选择背后是选择权,而选择权则来自于实力本身。所以,对创业团队而言,如果想避开BAT,那么该如何设计发展路径;如果想拥抱BAT又该如何去规划商业模式呢。

    9月最后一天,腾讯公布了业务和组织架构调整的消息,其中平台与内容事业群被业内看做是对抗今日头条系的内容矩阵。而被腾讯如此在乎的今日头条系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算是不站队的代表,张一鸣用一句“我创立今日头条,不是为了成为腾讯员工”来拒绝腾讯,至今也是坊间讨论的话题。 要独立发展,自然有实现创业梦想的机会,能达到功成名就的时候,自然可以名利双收。但在BAT面前,看一下嘀嘀、美团这样的独角兽级别的企业,就知道会有多难。

    不拿BAT的钱,就要拿机构的钱, 但如果想持续拿到机构的投资,就要给投资人足够的理由,无论在产品、团队还是模式上都要有足够的实力,最主要的是创新,且在BAT的体系下能够顽强创新,就像今日头条在腾讯新闻客户端面前依旧能稳步快速发展,就像抖音以不可想象的速度快速收割了用户,让腾讯不得不重启微视来应对。

    跟今日头条一样,在AI领域,让BAT投资部门难以纳入囊中的还有地平线机器人的团队,尽管核心团队来自百度研究院,但他们在创立之初就没有拿百度的投资,在他们的投资阵容中,几乎涵盖了AI领域的知名VC,包括晨兴资本、金沙江创投、红杉资本、高瓴资本在内的明星机构。地平线能做到不站队还能持续拿到投资机构的钱,主要还是因为余凯及核心团队在垂直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且依靠这一竞争力建立了B端的模式,能够让投资人对未来有信心,这个信心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投资人相信技术门槛能够应对BAT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能够有自己的营收能力,即便短期内没有营收或盈利,但能够建立预期也是必要的因素。

    此外,想避开BAT的竞争或者收编,就要看懂压力来自哪个方向,目前来看BAT除了资本优势之外,通用的大数据和高频的主流场景是优势。如果想避开他们的锋芒和压力,就要朝着他们不擅长的领域进行开拓,在某些垂直领域BAT就没有发言权。迅雷创始人、著名投资人程浩就曾建议AI领域的创业者要向“+AI”的方向上深挖,在垂直领域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避开BAT似乎是创业团队的梦想和豪情,但最终能够拥抱BAT似乎更是一种幸运。其实拥抱和避开就是硬币的两面,当有能力避开,自然就有能力拥抱。如果创业者想借助BAT的资本、数据和场景资源,那一定要搞清楚BAT需要创业团队创造什么价值。从之前BAT的投资看来,主要是跟感知AI有关的垂直技术平台和底层芯片及算法团队,一方面BAT知道对外输出,撬动产业链就需要有垂直领域的技术平台,所以像商汤、旷视科技、科大讯飞这样的公司就会受到青睐;同时AI产业处于早期阶段,投资寒武纪这类团队,可以从源头掌控产业链条,自然也是BAT这样的大平台需要考虑的投资策略。但这一波似乎已经过去了,阿里已经投资了6个芯片团队,其中还有商汤这样的垂直平台的独角兽。

    所以未来这两类团队如果没有绝对的差异化或技术优势,基本也不太容易能进入BAT投资部门的视野范围,因为这一波过后该投的都已经投过了。但商业总是这样,一波结束就意味着新的一波开始,想被BAT投资的创业团队可以看看是否符合下一波。这一波感知AI的浪潮中,基于底层技术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布局,这类项目被BAT看重的几率已经开始变小了。但随着底层技术、垂直平台、云和大数据的成熟,上层应用尤其是与BAT核心业务不重合的垂直行业的应用将迎来新的一波投资热,被BAT投资部门看重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大。

    当BAT成为中国互联网和AI产业一个独特的现象时,无论是避开还是拥抱都要根据团队自身的情况作出选择,而不仅仅是创业梦想和情怀。更重要的是如果将BAT作为一个参坐标来考虑创业方向,那可能是一种相对高级的思考路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AI创业者的选择题:避开BAT or拥抱BAT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jsszftx.html